解碼艙外航天服:出艙活動的微型航天器
央視網消息:每一次出艙活動,航天員身上穿着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那麼,這件“飛天戰袍”的外部都有哪些機關按鈕?它們都有什麼作用?記者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帶您解碼艙外航天服。
130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執行出艙活動的鎧甲。它是一個微型航天器,充上一定的壓力後,可以保護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抵禦外太空的高低溫、強輻射等。
總檯央視記者 劉潔:這就是航天員出艙使用的艙外航天服,我們看到了一個特別的設計:在服裝胸前的一些設備上,文字標識是反的。之所以做這樣的設計,是因爲航天員通過面窗觀察胸前的一些設備,是有視野盲區的。這個時候,航天員可以通過手套上的反光鏡來觀察,鏡像之後航天員看到的字就是正的,方便航天員的識別和操作。
服裝胸前的電控臺設備就是“大腦”所在,是電氣系統的核心,上面有服裝泵、加電、風機、照明、電臺開關等。電控臺左下方的液溫手柄可以調節航天服內部溫度的舒適性。緊挨着液溫手柄的就是供氧和應急設備的開關。
中國航天員中心艙外航天服總體主任設計師 廖前芳:這個灰色的小工具,航天員需要自己獨立完成服裝的穿脫,服裝是背入式的,打開揹包門之後,自己穿進去之後,需要通過拉繩先把揹包做一個預關閉,然後再通過這邊的鎖臂手柄來把整個服裝關閉密閉。
艙外安全繩牽引重量可達噸級
這兩根顯眼的橘色繩索就是航天員在艙外攀爬過程中需要時刻與艙外扶手連接的安全裝置。一根是彈簧繩,一根是略短一點的固定安全繩,通過反覆勾掛這兩個安全繩來實現航天員的移動和攀爬,安全繩牽引的重量可達到噸級。
中國航天員中心艙外航天服總體主任設計師 廖前芳:我們是在裡面給他們裝了一個飲水袋,他在操作的過程中,只要低頭就能喝到飲料。面罩是通過我們的設計和裡面的溫溼度控制保證的,他們在出艙之前也會給面窗內部塗一層防霧劑,防止結霧。因爲服裝沒有主動加熱的功能,所以在陰影區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覺得稍微偏涼一點,我們做了一個改進,讓航天員在陰影區不會覺得太冷。
艙外航天服調節後 身高1.6-1.8米均可穿着
精巧的設計,也讓航天服使用起來越來越靈活。頭盔和軀幹一體化,四肢可以調節,利用仿生結構,上下肢關節處使用了氣密軸承,使關節活動更加自如。與9月1日第一次出艙活動相比,第二次出艙活動的航天員有所不同。不過,這並不影響艙外航天服的穿着使用,通過調節可以適應不同身高和體重的人體參數,從1.6米到1.8米的航天員都能穿着使用。
目前在軌的航天服一共有三套,兩主一備。這三套航天服分別通過天舟二號和天舟三號上行到空間站,供航天員在太空中輪換使用。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