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健保困境 專家:高收入、長者應多繳保費

臺灣健保財務陷入困境,學者專家建議政府翻轉健保費率結構,讓收入較高者付出較多費用,並提升長者健保費負擔比率。 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健保陷入困境,亟需改革,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昨天召集學者、行政部門舉辦「有效健康投資  落實健康臺灣目標」公聽會,學者專家提出「提高臺灣醫療支出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佔率」、「改善健保收入設計」等兩大解方。此外,這幾年股市房市大好,政府可用公務預算支撐多項健保政策,但政府沒有想像中有錢,唯有調高保費,才能解決問題。

陽交大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表示,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重、成長率,與一國對民衆的健康投資息息相關,臺灣從二○○○年百分之四點九七升至二○二○年百分之六點一四,成長率僅百分之二十三點四六,平均一年增加百分之一點○六,遠遠落後於日韓及OECD國家。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指出,臺灣健保收入主要來自受薪階級,此財務結構讓青壯年受薪階級面臨極大壓力,而「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健保財源結構有必要大幅調整,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比率,許多老年人沒有工作及所得,卻有財產(房屋、股票),應思考如何將這部分挹注健保,讓收支更平衡。

至於健保保費,日前衛福部長邱泰源承諾「兩年不調」,對此,連賢明表示,臺灣平均五至六年調高一次健保費率,通常新政府於總統上任後調升一次,之後任內就不敢再調漲,這已經成爲常態。

連賢明指出,過去幾年,各界希望政府提高健保支出,以公務預算取代部分項目等,「似乎政府出錢,大家就沒意見。」,但這需在臺積電等電子產業經濟大好的情況下,纔可能做得到。去年財政盈餘三五○○億,但必須拿來救臺電、勞保、健保等,即便都用於健保,可能也很難彌補長久以來的破洞。

連賢明說,以目前中央政府預算規模,很難大幅增加衛生福利醫療支出,更別說增加醫療保健支出GDP佔率。建議政府翻轉健保費率結構,讓收入較高者付出較多費用,並提升長者健保費負擔比率,才能解決目前健保財務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