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陳年舊疾 重獲新「膝」望

74歲葉姓婦人右膝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磨損嚴重,平日行走時膝蓋時而痠痛無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雙和醫院醫師建議,接受最新式的「機器手臂輔助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MAKOplasty)」,對退化磨損的膝關節進行修復改造,術後第2天即可下牀行走。

葉姓婦人說,年輕時因右膝關節曾受過傷,加上工作關係需久站,右膝關節逐漸出現疼痛,而隨着疼痛時間拉長,影響日常生活,她求助過各種治療方法,如敲療法、吃維骨力止痛藥、打玻尿酸、注射PRP等療法改善症狀,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

葉姓婦人提到,手術後第2天即可下牀行走,且開始輕鬆自我復健運動,2至3周後甩開助行器,恢復的速度預期的快,又能輕鬆愉快跟團出國旅遊

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表示,隨着人體老化,膝關節軟骨也逐漸退化磨損,許多中老年人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在臺灣,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雖然膝蓋問題並不會馬上致命,關節老化磨損所造成的疼痛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可分爲兩種,在保守治療上,以藥物爲主,物理治療爲輔;手術治療方面,最爲人熟知是人工關節置換,分爲「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之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而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

翁佩韋表示,採用傳統全膝關節置換術,需切除大範圍的關節面,傷口大且復原慢,若以最新的互動式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系統,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之新式科技精準的手術,可保留未受損的十字韌帶及神經

翁佩韋指出,「機器手臂輔助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MAKOplasty)」,輸入病人電腦斷層資料,電腦輔助規劃最適合人工膝關節擺放位置,即時傳送病人3D骨骼影像及膝關節運動參數,同步調整確認人工膝關節施放位置及適當的膝關節壓力張力,完全依照每位病人獨有的膝關節狀態進行手術,達到「客製化」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目標

系統定位的參數決定後,能控制其磨除深度誤差值小於0.1公分,切除方向角度偏差值小於1度,減少傳統手術中運用衆多定位器械造成侵入性傷害人爲造成的誤差。精準手術大大提升術後的膝關節行動舒適度及使用年限

翁佩韋強調,適當而正確的運動,擁有強健的肌力、穩固的韌帶,避免過勞錯誤觀念導致的關節軟骨磨損及重大創傷,纔是真正護膝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