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恆星的死亡之旅,大質量恆星是如何走向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的?
萬有引力,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三百多年前就提出來了。你我之所以能安穩地站在地球上,就是因爲萬有引力的存在,否則你我早就不知道飛向哪裡了。
但是,你有沒有深入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引力與質量成正比,地球質量很大,引力自然也很大,那麼地球爲什麼沒有把自己壓扁呢?地球物質爲什麼沒有在引力的作用下一直坍縮到核心呢?
你可能會認爲這個問題很無聊,但是對於科學家們來講,沒有任何問題是無聊的,很多時候,他們就是在一些看似無聊的問題中發現了宇宙奧秘。
那麼,地球爲什麼沒有一直坍縮到核心呢?因爲地球質量還不夠大,引力不夠大。讓我們先從我們的太陽說起。
太陽的質量在太陽系擁有絕對的統治力,佔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33萬倍。
如此大的質量,太陽爲什麼沒有坍縮到核心呢?當然你也可以說質量也不夠大,不過主要原因還在於兩種力量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這兩種力量分別是:核聚變產生的外推力,還有太陽自身的引力。
引力試圖把太陽物質拉拽到核心,而核聚變產生的力量不斷把太陽物質向外推,在彼此較量的過程中,這兩種力量達成“妥協”,保持了非常微妙的平衡。
正是在這種平衡狀態下,太陽纔可以一直燃燒數十億年之久。
但是,隨着太陽氫燃料的不斷減少,這種微妙的平衡也會被慢慢打破。如今太陽每秒消耗大約400萬噸氫,這個質量看起來很大,但與太陽質量相比,仍舊是九牛一毛。不過時間會改變一切,最終氫燃料也會耗盡。
科學家們估算結果表明,我們的太陽在大約50億年之後,就會因爲氫燃料耗盡而走向死亡。不過,太陽的死亡過程並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在氫燃料不斷減少的過程中,萬有引力在與核聚變對抗的過程中會逐漸佔據上風。氫燃料耗盡之後,氦還會繼續聚變下去,接着是碳,氧。不過太陽核心的核聚變並不能一直聚變下去,因爲太陽質量相對來說還比較小,聚變到氧就戛然而止了。
在這個過程中,太陽首先會逐漸膨脹爲紅巨星,體積急劇膨脹,能達到如今太陽的1000倍以上,直接膨脹到水星和金星軌道把兩者完全吞噬。
漫長時間之後,紅巨星的強度會逐漸下降,最終只剩下緻密的內核,演變爲一顆白矮星。太陽演變成的白矮星大小隻相當於地球大小,仍舊會發出微弱的光芒。
白矮星密度很大,每立方米能達到100萬噸左右。如此大的密度,爲什麼白矮星沒有繼續向內坍縮呢?
因爲質量還不夠大,還沒有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我們的太陽相對來講屬於質量較小的恆星。如果恆星質量達到1.4倍太陽質量或者以上,引力如此之大,即便是原子外層的電子也會在引力作用下被壓縮到原子核上,這其實就是“電子簡併”。
而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兩個微觀粒子不能位於相同的量子態,所以電子之間會產生強大的斥力,被稱爲“電子簡併壓”,用於對抗恆星強大的引力。
不過一旦恆星質量達到1.4倍太陽質量,電子簡併壓也對抗不了引力,電子就會被硬生生地壓縮到原子核上,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這也是中子星的由來。而1.4倍太陽質量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中子星密度更是高得驚人,每立方厘米就可以達到上億噸!
如果恆星質量變得更大,來到太陽質量的3倍以上,這個質量就是“奧本海默”極限,這種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會無限向內坍縮,最終就會坍縮爲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黑洞!
黑洞的密度是多少呢?不知道,或者說無窮大。但是,物理學向來是描述具體有限的事物,無窮顯然已經脫離了科學範疇。
如今科學對黑洞的描述是這樣的,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的物質都被壓縮到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黑洞其實就是奇點。體積無限小,密度自然就無限大了。而平時我們所說的黑洞體積,其實指的是黑洞事件視界的體積大小。
也就是說,如今我們已知的大自然法則在奇點面前全部失效。說白了,黑洞就是脫離宇宙時空的存在,這也是爲什麼科學家們堅信黑洞很可能暗藏着宇宙終極奧秘,甚至是宇宙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