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陳時中的類戒嚴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新冠疫情激爆,政府已難再有1年多前大肆渲染「嘉玲」般的自傲,目前新增本土確診案例趨向每天可能都是「嘉千」的升高,政府爲維繫社會動能,對防疫政策已改弦更張。然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23日緊急召集雙北、基隆、桃園、高雄、花蓮等6縣市首長舉行防疫會議,凸顯疫情爆發以來中央實施的「類戒嚴」防疫似乎也到了應解除的時刻了。
4月初本土社區感染已見失控時,行政院長蘇貞昌宣佈防疫政策改爲「積極防疫、穩健開放」,但雙北市長柯文哲、侯友宜對於防疫策略究竟是「清零」還是「共存」,希望指揮中心能夠「戰略清晰」。陳時中當時仍保有「類戒嚴」的威權,迴應說相關公文已寄發,若仍對執行細節有問題或不知道該怎麼做,「請來文,我們會一一解答」,並「訓示」地方政府應「自主應變」,不能說「不知道怎麼做」等。
如今防疫亂象叢生,陳時中總算肯與地方首長直接溝通,並說出要地方政府「自主應變」,可能是因過去自誇防疫成效的「賞味期」過長,自我設限了應超前部署的想定,終而導致滾動防疫策略的步幅太小,也因此,在陳時中召開會議後,柯文哲仍提出「中央的戰略是什麼?」的疑問,而侯友宜則認爲「以篩代隔」已緩不濟急,應儘速調整中央訂定的隔離政策。
我國憲法規定中央與地方的權限畫分採着重因地制宜的「均權制」,但地方權限基本上系由中央法律所賦與,使中央得藉主管法律的解釋權限縮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自主權。這次中央爲了因應新冠疫情制定了「特別條例」,空白授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擁有乾綱獨斷,且未明定具體條件與範圍限制的權力,使人民和地方政府在此「防疫視同作戰」期間,猶如進入了「類戒嚴」時期。
過去防疫期間遇到了選舉,防疫成效被當成選戰的操作與文宣工具,迄今「政治防疫」優先於公衛防疫的痕跡仍尚存。年底九合一大選又將展開,如果此波疫情真的已轉成「類流感」,參選意願不低的陳時中,何不在訂出新防疫戰略,「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功成身退,並讓地方政府可視疫情及己身能量來規畫因地制宜的防疫措施?
防疫實際運作的主要人力在地方政府,中央本應該負有全觀、協調與支援的責任,但由於「類戒嚴」的防疫,中央的指令常讓地方難以負荷,另如疫苗和快篩試劑等「作戰物資」往往也被「保密」,使得地方政府想自主應變也難。近來基隆市確診數相對其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嚴重於新北市甚多,率先實施「類普篩」固然合理,但稍嚴重的臺北市和新北市能否得到相同的支援呢?諸如此種「類戒嚴」的防疫措施也該解除纔是。
面對疫情高峰的浪頭即將來襲,指揮中心應放下「類戒嚴」和「顏色防疫」的心態,和地方政府同心齊力防疫,否則「新臺灣模式」很快就會破功了。
(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