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重難跨步 竟是僵硬人症候羣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戴瑞億表示,僵硬人症候羣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全臺估計20餘人罹病,致病原因仍不明,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和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

僵硬人症候羣多發生於30到60歲,也有少數1到2歲的幼童個案,女性爲男性的2倍;發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下腹部、下背部及下肢肌肉會有僵硬感,逐漸影響到走路,走起路像機器人,最後因肢體扭曲而舉步維艱,只能躺在牀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這位30多歲女性患者起初是在搭捷運時,突然雙腿沉重、舉步維艱,走得很累又滿頭大汗,出門上班成了痛苦的事;後來由先生騎車接送,但坐在後座時,雙腳有時像痙攣一樣僵住,整個人不自覺地往後仰。另外,因爲腳部肌肉過於僵硬,有時候樓梯爬到一半就爬不上去,還需要路人扶一把,或是洗澡跨不進浴缸,想脫掉室內拖鞋也沒辦法。

僵硬人症候羣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藥物如抗癲癇藥物、肌肉鬆弛劑、免疫抑制劑等,其中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爲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療方式。

戴瑞億提醒,僵硬人症候羣常被誤爲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候羣、肌肉強直症或焦慮、恐慌等身心症狀;臨牀上透過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檢測即可確定診斷,民衆若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且合併有步態問題,建議至神經內科就診,及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