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或迎“春天”

本報記者 黎竹 劉旺 北京報道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進一步釋放以服務消費爲抓手,爲擴大內需添動力的明確信號。

《意見》中提到,激發教育和培訓消費活力,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開放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社會大衆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建設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推動社會培訓機構面向公衆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指導學校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具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非學科類優質公益課後服務;鼓勵與國際知名高等院校在華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此培訓”非“彼培訓”。“從內容範疇來講,《意見》中強調的培訓,與‘雙減’意見中強調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培訓不是一個範疇的。此次《意見》對學科類培訓是否會產生影響,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或有一定可能性。”

“雙減”後首次“推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爲,明確提到推動教育和培訓消費,這在“雙減”之後是首次。

熊丙奇表示:“教育和培訓本來就是消費領域之一,‘雙減’後也一直在強調規範校外培訓發展,職業培訓、校外非學科培訓一直是放開的,職業教育培訓也是政策鼓勵的。”

同時他也提出自己的觀點:“推動教育與培訓消費,不是被一些自媒體解讀的開放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而是規範校外培訓,提升服務質量。”

儲朝暉告訴記者,從過去的實踐經驗來說,《意見》存在對學科類培訓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社會資本的驅動下,可能發生一定的作用。

從儲朝暉的觀察來看,他發現當下基礎教育的學科培訓存在升溫的跡象,“因爲確實存在這樣的剛性需求,首先是學校之間的不均衡,再加上我們評價標準過於單一、評價權力過於集中,由此也推動了培訓需求‘居高不下’。”

記者注意到,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撰文指出,“實際上,文件講的教育和培訓消費主要是非義務教育,尤其是成人和繼續教育。對於涉及中小學的這段,表述很清楚:指導學校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具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非學科類優質公益課後服務。注意,是非學科類,公益課後服務。換句話說,義務教育以及學科培訓的基本要求,並沒有變化。”

關於課後服務進校,《意見》提到,指導學校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具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非學科類優質公益課後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教育部聯合多部門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使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多元化需求

今年2月,《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中,相關的表達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比如校外培訓“成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正視家長培訓需求”“明確平衡各方權利義務”等;並強調分類管理。

對此,儲朝暉向記者解釋道:“首先,強調校外培訓作爲‘有益補充’的定位,肯定了校外培訓的正面作用;滿足多樣化文化教育需求則是將學科培訓擇開,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性成長髮展需求;明確平衡各方權利義務是希望儘可能讓市場的供求關係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事實上,在業界看來,對比“雙減”裡對非學科教育的相關表述例如“嚴格審批”“嚴禁”等,《徵求意見稿》的表述更偏積極;同時分類管理更加明確,即未來校外培訓按照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實行分類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徵求意見稿》直接表明,在推進校外培訓依法管理的同時,正視家長的合理培訓需求,提出鼓勵、支持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各類校外場館(所)開展校外培訓,引導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後服務等舉措。

近年來,在境內遊學方面,科技、人工智能、AIGC類的主題研學走熱,中產家長願意付費大廠的高科技和奇特工廠景觀。據不完整統計,開展研學旅行的教育上市企業有新東方、好未來、昂立教育、科大訊飛等。相關財報信息表明,新東方的遊學業務已在全國50多個城市開展,科大訊飛則於2023年成立AI研學遊項目。

教育培訓機構在滿足多樣化需求方面也有所佈局。比如,部分教育品牌推出了相應的硬件產品,並針對考研等需求開設自習室。此外,新東方、好未來、本站有道、猿輔導等企業也與博物館、科技館有不同類型的合作。

(編輯:於海霞 審覈:厲林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