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豐:宅改“金鑰匙” 開啓“幸福宅” ——農村宅基地改革“永豐經驗”探析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尹海平 朱龍華
“宅改工作其實很複雜,但永豐縣就是很快,彎道超車,縣委縣政府對宅改非常重視”,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村宅基地改革第一評估指導組組長呂萍對永豐合力推進宅改的評價。
試點三年來,永豐縣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按照“試點先行、逐步鋪開、全域實施”的實施路徑,立足管、聚焦用、賦權能、促流轉,穩慎推進,既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又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打造63個宅改示範村、426個宅改標準村、483個提升村、972個宅改基礎村,全力推進宅改助力鄉村振興。
高位推動形合力。建立起縣委、縣政府集中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鄉村組積極實施的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機制,實行“清單式”管理、“直通式”預警、“跟蹤式”督導工作制度,縣級主要領導高頻調度、統籌推進,分管縣領導一線督導,其他縣級領導包聯鄉鎮,部門和鄉鎮成立專班,狠抓落實,全縣上下迅速形成凝心聚力、真抓實幹、精準發力的態勢。永豐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全縣12000餘名黨員幹部投身宅改工作,踐行“五帶頭”作用,舉辦改革政策培訓138期,面對面培訓鄉村幹部、傾聽羣衆呼聲,爲羣衆解難事,充分刷新政策法規在羣衆心中的“存在感”,引導羣衆“一旁看”轉向“一起幹”。全縣累計培訓“明白人”“政策通”10000餘人,騰退收回宅基地297.5萬平方米,打開了農村發展用地空間。營造了“黨組織引領、黨員示範、羣衆參與”的宅改濃厚氛圍,“宅基地不是祖業、是集體資產”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制度有方“接地氣”。圍繞宅基地資格權、所有權、使用權、審批監管等“退、建、管”方面,建立39項制度機制成果。其中《永豐縣農村宅基地增值收益收取、分配、管理和監督指導意見》《永豐縣農村宅基地建房審批“戶”認定實施辦法》已收錄農業農村部宅改政策彙編。堅持權益保障,完善以“人”確認資格權、按“戶”共享使用權的“人戶合一”管理機制,認定宅基地資格權11.2萬戶38.8萬人;堅持戶能安居,積極探索農民住房保基本型、保改善型、保鄉愁型、保兜底型“四種模式”,推行4800餘戶農民建房“規範建、標準建、內涵建、安全建”;堅持鄉村善治,借力羣衆智慧,通過拆除復墾一批、無償收回一批、有償退出一批、有償使用一批、規劃調劑一批、綜合利用一批等“六個一批”模式,妥善化解歷史遺留問題20000餘宗,爲改革解決後顧之憂。共商共融解民意、共建共治暖民心、共富共享惠民生“宅改成效”日益彰顯。
探索有序活資源。重點盤活閒置資源,拓展外圍業態。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推廣“集體+公司+社會資本+農戶”模式,探索出集體託管、自主經營、合作開發、組團盤活等路徑,因地制宜盤活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大力發展小種植、小電商、小農莊、小民宿、小作坊“五小產業”,全力打造集文化體驗、戶外遊憩、鄉野休閒、康體養生、鄉村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型、多業態鄉村旅遊綜合體,打造了11個省級鄉村旅遊點,實現羣衆家門口就業、就近出遊,提升了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利用價值。試點以來,全縣累計盤活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3239宗33.5萬平方米,促進村集體增收達37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佔比達41%,帶動全縣50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以點帶面撬動鄉村高質量振興。
治理有效惠羣衆。以宅改爲抓手,突出“宅改+人居環境”,不斷健全長效機制、村莊清潔行動月考覈評比機制,激勵推動美麗庭院創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紮實開展。結合農戶騰退的零星空閒宅基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深化閒置農房“拆、改、建”,實施復墾、復綠、復美“三恢復”行動,建設“四小園”4900餘個,美麗庭院3426個,提標改造農村戶廁20000餘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讓“清淨整潔、精細秀美”彰顯在鄉村各個角落。在談及“宅改”後的村組面貌時,佐龍鄉富裕村範家組村民喜滋滋地總結了一句話,“推開窗就能聞到花香,出大門就能採摘新鮮果蔬,到村口就能上崗就業”。宅改以來,全縣1944個村組呈現出乾淨整潔的水泥街道、磚化巷道,綠蔭環村的風景樹木,燈火通明的路燈綵燈,豐富多彩的文化廣場,實現美化、亮化、綠化、淨化,鄉村生態、環境、風貌顯著改善。
“宅改是把金鑰匙,永豐以宅改助力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產業發展,實現共富共享,改出了好風氣、好豐景”,這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農村宅基地改革第八評估指導組組長鬍銀根對永豐宅改成效的讚許。
審籤:鄭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