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動文旅資源串珠成鏈
江蘇外攬自然風光之秀,內得歷史人文之勝,越來越成爲人們“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旅遊目的地。9月27日,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幹勁、勇挑大樑——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範’新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江蘇省文旅廳專場。會上,江蘇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圍繞“推進文化強省和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建設”作介紹。
“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標誌,也是凝聚精神力量的內在要求。”楊志純介紹,江蘇提出並落實對藝術家、對藝術創作規律、對藝術工作者辛勤勞動“三個尊重”,建立完善財政投入、院團激勵、人才培育“三項機制”,推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蘇劇《國鼎魂》、錫劇《燭光在前》等劇目連續獲得全國文華大獎。面向全國構建“抱石風骨”“悲鴻風度”“散之風神”美術書法品牌體系,創作推出大型美術長卷《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長江春色圖》,特別是創新舉辦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被譽爲有史以來國內348個戲曲劇種集中交流演出、活態展現的首創之舉。
辦好“家門口賞好戲”活動,創新“送戲下鄉”方式方法,建立省級優秀劇目庫,組織省級以上獲獎劇目以及廣受歡迎的新創劇目下基層演出,推動小劇場建設提質增效,讓“文化大餐”更接地氣。開展“家門口享非遺”活動,利用非遺工坊、非遺大師工作室、非遺傳習場所等,深入開展非遺在社區、進鄉村活動,促進優質非遺資源有效融入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和羣衆日常生活。
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博物知旅”和“水韻江蘇·精彩非遺”展示季等。依託全省361家備案博物館、26家一級博物館,展示傳播文明、發揮教育功能,去年接待觀衆超1.12億人次,保持全國首位。
“江蘇現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世界自然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1處,世界非遺項目11項居全國第一。”楊志純介紹,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累計有22項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常州寺墩遺址、鹽城鹽業考古、淮安城市考古、興化草堰港遺址作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成果。
“十四五”以來,江蘇發佈文旅重點項目285個,創成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6個、文化產業示範園區2家,南京、蘇州入選首批國家文旅消費示範城市。“文旅資源普查數據顯示,江蘇有文旅資源單體118萬餘個,其中,自然資源景觀佔19%,人文資源景觀佔81%,這是江蘇區別於其他省份的最大特色。”楊志純說。
聚焦江蘇“水+文化”鮮明特質,發揮江河湖海資源稟賦優勢,展開“兩廊兩帶兩區”建設,致力打造運河“美麗中軸”、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最精彩一段、“生態綠+海洋藍”濱海美麗風光帶、“太湖美”“美麗清純洪澤湖”文旅魅力湖區。江蘇現有5A級旅遊景區26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0家,均居全國第一。利用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黃海溼地、興化垛田、崑曲、蘇繡等“最江蘇”文化符號,向世界講好“水韻江蘇”故事。
“江蘇正着力構建‘兩廊兩帶兩區’文旅發展佈局,目前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涌現出南京幕燕濱江、吳江東太湖、無錫江南古運河、鹽城黃海1號公路世遺路線、連雲港連島、宿遷洪澤湖溼地等示範項目。”楊志純表示,“兩廊兩帶兩區”建設,既是江蘇文旅發展的大布局,也是未來文旅發展的大空間,展現江蘇的大江風範、運河風采、名湖風韻、濱海風情。把橫貫東西、貫穿南北的“兩廊兩帶兩區”作爲“金項鍊”,將散佈全省各地的文旅資源“碧玉”串聯起來,聯動打造靚麗的“江蘇名片”。
江南時報記者 錢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