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試點任務通過驗收
10月22日下午,吃水11.8米的中國籍散貨船“蓉達上海”輪,在南京海事局的維護保障下成功靠泊南京港新生圩港區,刷新了南京港開埠以來進港船舶吃水最大歷史紀錄。
【釋放深水航道“黃金效能” 吃水11.8米船舶首靠南京港】
江蘇臺記者田甜說:“在南京港新生圩港區,此刻緩緩航行、準備靠泊的這艘船是中國籍散貨船‘蓉達上海’輪。它船長199.98米、寬34米,裝載了56500噸鐵礦石,準備在這裡卸貨。這艘船是南京啓動進出南京港船舶吃水提升工作以來,成功靠泊南京港的首艘吃水11.8米的船舶。”
當前正值長江枯水期,爲有效保障“蓉達上海”輪安全靠泊南京港,南京海事局聯合多部門研究制定全程通航安全保障方案,並調派拖輪、維護艇、海巡艇現場護航。同時積極協調滬蘇海事部門等實施全程跟蹤維護,成功保障該船平安進江。船舶吃水深度的突破更加有利於發揮南京江海轉運主樞紐地位,增強對中上游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今年5月以來,先後已有7艘吃水11.6米船舶安全靠離南京港。此次,船舶吃水突破11.8米,標誌着長江12.5米深水航道“黃金效能”進一步釋放,極大地降低了全社會物流成本。
南京海事局新生圩海事處處長黃翔說,船舶吃水從11.6米再一次提升到11.8米,又意味着數千噸的貨物運輸量提升。對於港口而言,它是港口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對於船東而言,會更願意將船舶選擇在南京作爲首發港或者目的港;對於整個南京腹地的貨運企業而言,能享受更便利的選船條件。
【我省“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試點任務通過驗收】
據瞭解,江蘇在我國沿海及內河運輸中扮演重要地位,2023年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量232萬標箱,同比增長15.2%,水路貨運量佔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22個百分點。在全面加大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江蘇還同步支持標準規則“軟聯通”發展。日前,江蘇“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通過交通運輸部驗收。試點按照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總體要求和“鐵水並舉、以水爲主”的發展思路,共完成了13項具體任務,形成了30項成果。其中,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試點經驗可實現託運人一次委託、費用一次結算、貨物一次保險和集裝箱運輸“不換箱、不開箱、一箱到底”,每箱費用減少200元,企業申報成本降低約20%。推動了交通物流提質增效升級,更好服務“物暢其流”。相關經驗後續將形成運輸結構調整典型案例,在全省進行復制推廣。
(記者/王鵬 張正 田甜 謝豫 編輯/胡超)
來源:江蘇廣電總檯·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