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海:聚力打造“幫烈士回家”紅色教育品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楊寶光)“老人眼含熱淚,在華東野戰軍十二縱隊英烈牆上如願以償地找到了叔叔‘管道艮’的名字。那一刻,我彷彿見證了這位犧牲時年僅19歲的年輕烈士,於烽火歲月裡跨越77年時光長河,終於在今天的盛世中國與親人‘重逢’。”3月3日上午,江蘇省鹽城市五條嶺烈士陵園內,濱海縣“烈士尋親”青年志願服務隊的學生志願者、“幫烈士回家”臨時團支部書記喬乾騰動情地說。
2023年12月,爲落實團鹽城市委《關於在全市團員和青年中開展紅色研學活動的工作指引》文件精神,團濱海縣委聯合圓夢志願者服務中心,組織一批學生志願者前往五條嶺烈士陵園開展紅色尋訪社會實踐活動。
當聽到陵園的第三代守陵人卞康全提到這裡還有30多名濱海籍革命烈士仍未能找到親人後,學生們立刻決定自發組建“濱海縣烈士尋親青年志願服務隊”,扛起爲英烈“尋源”、幫英雄“尋根”、爲烈士“尋棲”、幫烈屬“尋親”的重要職責。
喬乾騰發現,服務隊裡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是團員,當即提出成立“幫烈士回家”臨時團支部,利用組織優勢、踐行入團初心,更好地發揮一名共青團員的示範引領作用,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在團濱海縣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從獲得管道艮烈士的相關信息資料,到確認尋親成功,前後用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青年志願服務隊負責人喬亞波說。
服務隊裡的志願者們來自濱海縣各個中學,有的甚至畢業班在讀,本身課業壓力就很大。但他們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查閱檔案、研究史料、走訪奔波,只爲幫助那些“漂泊在外”的先烈們回家。
烈士檔案是爲烈士尋親的重要參考依據,但由於檔案數量大、種類多、解析耗時久,服務隊在尋親過程中經常遇到烈士姓名不符、籍貫地錯誤、信息與墓碑不匹配等複雜的問題,大家只能採取查閱資料和實地走訪相結合的“笨”方法。
作爲志願服務隊的一員,高三團員學生左武韜希望能把計算機知識運用到烈士尋親工作中,在與喬亞波商議後,他決定利用空餘時間,探索開發出“尋親電子檔案”,以實現對烈士資料的數字化儲存。
今後,他們還計劃對電子檔案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將其打造成“烈士尋親”綜合服務平臺,以網絡持續賦能志願活動,推動更多人蔘與其中。
截止3月20日,“烈士尋親”青年志願服務隊已爲7名烈士找到親屬,引發熱烈反響,進一步營造了崇尚烈士、學習烈士、關愛烈士的社會氛圍。
“濱海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團濱海縣委將以‘幫烈士回家’尋親活動作爲團員青年紅色教育的有效結合點,充分挖掘濱海豐厚的紅色資源,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 濱海團縣委相關工作負責人王奎元表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