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父親姜昆掐斷她明星夢,被郭德綱造黃謠後,45歲依舊單身

在娛樂圈裡,“潛規則”一直是個客觀存在但又非常敏感的話題。

但在2008年,郭德綱卻將其編成相聲公然放到了檯面上,他當時對着萬千觀衆意味深長的說道:

“有一位相聲大師的女兒,爲了功成名就不惜被導演潛規則,但事後才發現對方是個動畫導演。”

雖然沒有指名道姓。

但觀衆還是不約而同的把和郭德綱有過一場“口水戰”的姜昆,代入進段子裡的“相聲大師”身上。

姜昆的女兒姜珊,也因此承受起了被“造黃謠”的無妄之災。

一直到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姜珊仍舊沒能完全擺脫謠言的影響。

已經45歲的她一直孑然一身無婚無後,或許也跟當初的風波有一定關係。

那麼,郭德綱和姜昆這兩位相聲大師之間到底有何恩怨?姜珊又爲何會被波及進來呢?

大師親自下場“口水大戰”

在很多觀衆眼裡,郭德綱和姜昆雖然都是喜劇大師,但他們更像是“兩輩人”。

姜昆在80年代初期便已經屢登春晚、家喻戶曉。

而郭德綱則是在79年纔開始學藝。

一直等到2000年之後他才帶着自己的“德雲社”打出名聲,逐漸有了一統相聲圈天下的勢頭。

同時,姜昆又比郭德綱大了二十多歲,兩個人的創作巔峰期也是錯開的。

這樣的兩位大師,似乎原本不會有太多交集。

但他們的出身與風格的迥異,卻註定了兩人之間針鋒相對,甚至“必有一戰”。

姜昆師從於馬季,是相聲界的“名門大派”弟子,他的作品是標準的雅俗共賞、寓教於樂的風格。

像是他在春晚上表演的《虎口脫險》、《捕風捉影》等等。

不光詼諧好笑,而且飽含對生活與現實的思考,容易發人深省。

而郭德綱不同,他剛開始學藝的時候,還是個在江湖上摸爬滾打的窮小子。

最艱苦狼狽的時候,他甚至還像馬戲團的動物一樣被關在透明的玻璃房子裡,在街頭供人取樂。

在如此環境中學藝和生存的郭德綱,他的相聲風格自然不可能像姜昆一樣雅俗共賞。

甚至於完全拋去了雅的一面,變得更商業、更符合市場,甚至有時候稍微有一點低俗和過分。

這樣的相聲容易引來爭議,但也更接地氣,更適應普羅大衆的口味。

郭德綱的走紅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在2005年之後,已經火得一塌糊塗。

他的“德雲社”還開起了全球巡演,儼然在全世界華人的心中成爲了相聲藝術的牌面。

此情此景,讓出身“馬派”名門的姜昆感到很難接受。

在他看來,郭德綱的相聲其實是把老一輩藝術家摒棄的一些不太好的東西又重新拾起來了。

對於風氣影響很不利。

在2006年,姜昆按捺不住開始發聲,他在一場講座中公開批評起了郭德綱的相聲風格。

而且用詞比較激烈,甚至還評說對方“道德有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沒過幾天,郭德綱也開始了自己的“回擊”。

他先是對媒體倒起了苦水,說他們這個相聲行業是“舊社會的行當,人心歹”。

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這是人紅遭嫉恨。

除了在媒體發聲之外,郭德綱也把相聲舞臺當做了戰場。

不久後,他在給觀衆講《濟公傳》的時候,新編了一段“太監罵濟公道德有問題”的故事。

暗暗迴應了姜昆之前對他的批評。

郭德綱要光是回罵一下姜昆,雖然顯得心胸不那麼寬大,但也算人之常情。

可在2008年的一場演出中,他竟然疑似把姜昆的女兒也捲入了“戰爭”。

當時,郭德綱在臺上對老搭檔于謙戲謔的說道:

“北京一位相聲大師,女兒被導演潛規則,結果事後發現對方是個動畫導演”。

于謙聞言連忙捧哏,詢問這喜劇大師姓甚名誰,郭德綱卻是笑而不語。

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因爲姜昆和郭德綱的“口水大戰”鬧得沸沸揚揚。

觀衆們自然很容易把這位“相聲大師”聯想到姜昆身上。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星途坎坷,慘遭“黃謠”

姜昆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不假,而且他也有個女兒叫姜珊。

這和郭德綱在相聲裡的“爆料”似乎是對應上了。

不過事實上,姜昆大概根本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在女兒身上。

而且他甚至不願意姜珊在娛樂圈發展,甚至還曾經親手“切斷”過姜珊的星途。

姜珊出生於79年,正趕上父親事業的發跡期。

她不光從小沒吃什麼苦,而且還繼承了姜昆的藝術天賦,四歲時就已經能彈奏鋼琴。

等到13歲的時候,她更是以童星的身份,成爲了各大晚會的常客。

甚至還曾經與張雨生這種音樂教父級別的人物同臺獻藝。

隨後,她又出了幾張音樂專輯,銷量也很可觀。

一般人如果看到女兒小小年紀便有此成就,肯定會心花怒放。

但姜昆畢竟見慣了娛樂圈的風雨起伏,他知道年少成名,大未必佳的道理。

所以更希望姜珊能在學業上有所成就。

可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姜珊雖然聰明。

但把心思放在登臺唱歌之後,她的文化課成績還是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

姜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於是做了一個有些武斷的決定。

那就是把人氣正紅的女兒送到國外去讀書,讓她徹底離開娛樂圈。

在父親的安排下,姜珊在澳洲讀完了中學,又去美國唸了電影專業。

等到學成回國之後,她雖然早已過氣,沒法當明星了。

但卻依仗自己多年所學,開辦了一家影視公司,成爲了知名的製片人。

偶爾她也會戲癮發作,出來客串角色,但大都是零片酬出演,只爲“玩票”而已。

專注於自己的公司和事業,幾乎不怎麼拍戲的姜珊,難道還會被所謂的導演“潛規則”?

這顯然是天方夜譚,然而,就是這麼不符合邏輯的“黃謠”,還真有人相信。

從郭德綱講出這個段子之後,就不斷地有網友來到姜珊的社交平臺騷擾她。

他們一邊說自己是“從郭德綱的相聲那裡來的”。

一邊出言低俗,打聽起人家是不是真的經歷過“潛規則”,給姜珊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如今姜珊已經45歲了,年近半百的她還是單身一人。

不知道是眼界太高,還是受到了當年“黃謠”的影響名聲受損,又可能兼而有之。

被“黃謠”毀掉的明星

有人說,姜珊是公衆人物,就應當允許被質疑和非議。

可話說回來,質疑和造謠畢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後者產生的危害足以毀掉無辜之人的一生。

在娛樂圈,像姜珊這樣受到“黃謠”困擾,甚至於星途盡毀的例子大有人在。

比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女演員龔雪,她端莊清麗,素有“熒幕第一美女”之稱。

除了美貌無雙之外,她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

84年,一部《大橋下面》讓她加冕成爲金雞、百花獎的雙料影后,演藝之路正是無可限量。

然而就在龔雪的人生與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她卻突然被捲入了一場轟動一時的“流氓案”當中。

當時,有一批利用地位之便欺凌女性的罪犯在上海落網,這原本是一件爲民除害的好事。

但民間卻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四處造謠,說龔雪也牽扯在案子中間,與那些流氓有染。

當時龔雪正忙着拍戲,哪知道突然落入無妄之災。

造謠只憑一張口,闢謠卻是千難萬難。

即便當時有一位律師詳細翻閱卷宗和證據,發表文章來爲龔雪正名。

各種流言還是傳的繪聲繪色,讓她的形象和聲譽大受影響。

在“黃謠”釀成一年多之後,還是未能全然止息,龔雪不免感到有些心灰意冷。

1986年,33歲的她黯然退出娛樂圈,前往美國留學。

直到七八年後,互聯網逐漸興起,龔雪的舊事在網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澄清。

名譽逐漸恢復的龔雪這才又回國拍戲。

但她的人氣與美貌都已經不復當年,出演的大都只是配角。

這場鋪天蓋地的謠言,對於龔雪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場悲劇。

對於觀衆乃至於國產電影而言,又何嘗不是巨大的損失?

再看看同樣被“黃謠”困擾許多年的姜珊,她事業上遭遇的打擊或許不能和龔雪同日而語。

但內心所受的煎熬與傷害,想必也是同樣難以承受。

結語

姜昆和郭德綱的相聲雖然受衆不同。

但曾給觀衆帶來無數歡樂的他們,無疑都是真正的喜劇大師。

至於在藝術上有分歧和爭論都是正常的。

但倘若因此互相謾罵,甚至牽扯上對方的家人,卻又大可不必。

時隔多年,希望姜珊因爲“黃謠”所受的困擾與傷害能在今天真正煙消雲散。

也希望這件事能讓大家得到啓發。

在面對類似情況的時候,學會獨立清醒的思考,不要無意中成爲了傳謠、助謠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