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白夜破曉》和《白夜追兇》放一塊看,那個差距,令人一言難盡
《白夜追兇》第二部《白夜破曉》,終於來了。
涅槃7年,劇粉等得望穿秋水。作爲正兒八經的“白夜”粉,番茄君自然是不能錯過,一口氣刷完已播出的劇集後,卻讓我一言難盡。
或許是因爲期待過高,還帶着曾經《白夜追兇》8.9分的濾鏡;也或許是因爲製作太久,原劇的一些精氣神已經喪失。
總之,《白夜破曉》註定和《白夜追兇》不同。雖然名義上是部續作,但無論從導演,主創還是故事氣質上,都有一種明顯的割裂感。
話不多說,番茄君就將《白夜破曉》和《白夜追兇》做個對比。
01、故事:一個邏輯嚴謹、抽絲剝繭;一個注水嚴重、集體降智
最初看《白夜追兇》,吸引觀衆的,其實是設定。
《白夜追兇》在整體的設定上,有三層新意。
第一層很明顯,“白”是哥哥,“夜”是弟弟,兩人共同扮演關宏峰這一個“角色”,這是前所未有的設定。
同時,更深層次的,是關於身份認同和認知的混淆和重建,這也爲後面更大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第二層,是主線案件,也就是關宏峰作爲支隊顧問,替弟弟洗刷冤屈,破獲吳徵案的過程。
因爲兄弟兩人共用身份,所以在破案的時候,需要極致地小心和注意,還要跟不同人物打交道,這裡面可供呈現的細節太多,引人入勝。
第三層,是兄弟倆聯手合作,破獲長豐支隊的8起撲朔迷離的刑事案件過程。這8起懸案,是《白夜追兇》的核心,也是它引以爲傲的支線。
三層新意結合在一起,讓《白夜追兇》有了國產劇之前沒有的獨特氣質,觀衆的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驚訝於導演解構故事能力的同時,也被各種專業的破案手法和懸疑故事吸引。
但到了《白夜破曉》,這些新意,已經蕩然無存了。
因爲大家早就熟悉了第一部的各種設定,所以從開始《白夜破曉》就註定有天然的劣勢。
沒有了新意,自然要融入更多的創意,才能重新勾起觀衆的觀劇慾望,可惜在這一點上,導演做的並不好。
《白夜破曉》的質感,相比於《白夜追兇》,是明顯下降的。
爲了銜接前作,《破曉》開頭不得不用大量故弄玄虛的旁白,來複述之前的劇情,也沒有用任何手法,就揭露了被抓走的是弟弟關宏宇。
這個懸念毫無徵兆被點破,很多觀衆甚至都沒反應過來,前作結尾那個意味深長的笑容,至今看來,甚至有點打臉。
除此之外,不知道主創是不是被青春傷痛文學影響,作爲一部刑案劇,爲關宏宇設計了大量的內心獨白。
前面的劇情,基本上就是大特寫鏡頭加敘述文本,一開始就沒有抓住觀衆的眼球,也給整部劇奠定了負面的基調。
另外,在故事和案件設計上,《白夜破曉》也有明顯的退步。
當年《白夜追兇》驚爲天人,還因爲8個案子,每個案子的破獲,都融合大量的刑偵知識,有很多事無鉅細的推理,更有不少大家不瞭解的法醫知識和偵查細節。
倆兄弟絲絲入扣的破案過程,是《白夜追兇》最大看點之一,那些真實的道具,製作精良的場景,發人深省的案情,揭露社會現實,鍼砭時弊的內核,無不牽動着觀衆的心。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白夜追兇》的第一個案件,碎屍案。
被肢解的殘肢特別真實,雖然我們知道那是道具,但現在看來依舊心有餘悸,尤其是切斷的手掌上還有斷指,也從側面說明了,屍體是被直接切斷的。
在解剖臺上,沒有任何馬賽克,也沒有什麼遮掩,而是通過放大鏡,特寫屍體細節的方式,爲觀衆呈現被害者死亡的特徵,從而給關宏峰推斷真兇做足了鋪墊。
根據屍塊的特徵,他推斷出了受害人身體特徵,職業習慣,生活習慣等,他的推理方式,嚴格遵循刑事偵查的科學原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另外,劇中的江州兇殺案,也很有現實意義。
關宏峰通過一瓶消失的紅酒,發現了案件的真實情況,上吊的董乾,其實是他殺,因爲他常年侵犯男性,受害人都是他工作學校的學生,有的學生甚至淪爲他操控害人的工具,被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白夜追兇》中,有不少諸如此類案件,都有真實發生的原型案例,直指社會黑暗癥結,內核深刻,引人深思。
但到了《白夜破曉》,這一切都消失了。
製作層面,道具漏洞百出,關宏宇和周巡在車上的對話,窗外的風景都沒有變動,顯然是綠幕拍攝;地鐵案的地鐵站,是虛構的芳橋地鐵站,但在有些鏡頭中,卻還保留着真實的地鐵站名,讓人齣戲。
案件層面,就更乏善可陳了。
原本作爲第一個案件,《白夜破曉》必須放大招,露硬貨,以最大程度留住期待了7年的觀衆和鐵粉,可偏偏這個案件,無論在呈現還是設置上都十分拉胯。
案子很簡單,只涉及三個人,一對兄弟和一個女孩。
兄弟裡的哥哥曾侵犯過這個女孩,後來女孩成了弟弟的女朋友,兩人結婚前,女孩執意要將此事告訴弟弟,哥哥不肯,兩人爭執,女孩被哥哥失手掐死,隨後兩兄弟反目,哥哥越軌。
爲了搞噱頭,突出懸疑感,在劇情安排上,還故意讓哥哥“死了兩次”,甚至有從停屍間爬起來穿衣“越獄”的鏡頭。
但這個案子,故事不嚴謹,細節漏洞多,刑偵支隊主要角色接連降智,看得人連連吐槽。
首先,一個大活人當死人拉到停屍間放進冰櫃,就十分離奇,並且還穿着內衣……當時,“屍體”上雖然沒有身份信息,但毛髮指紋都在,要確定身份並非難事,這事兒也沒人做。
其次,死者在地鐵越軌,地鐵竟然都沒有停運,警察要調查,還要等到晚上十一點後,顯然不符合常理;那麼多監控,找不到一個穿着白大褂的嫌疑人,還要徹夜一幀一幀看監控,也非常離譜。
然後,死者跌落的山坡,警方進行了好幾次摸排,什麼都沒發現,關宏宇也沒發現蛛絲馬跡。
但關宏峰一來,立馬就找到了手機線索,未免太刻意,太主角光環。
最後,警方也跟着降智,判斷案情完全不靠推理和刑偵手段,僅憑藉女孩和哥哥的關係,就臆斷是哥哥侵犯了女孩,萬一他們是情人關係呢?
這個可能性完全沒有排除的證據,基本上是開了“天眼”。
除此之外,這個案子中類似的漏洞還有很多。
案子懸疑性弱,一集就能說清楚,愣是水了整整4集,折騰了一圈。可能導演也覺得不好意思,最後借周巡的嘴吐槽“原來這麼簡單”。
一個案子,就讓兩部劇高下立判,《白夜破曉》據此,或許再也沒有與《白夜追兇》較量的資格。
02、演員:主角老態盡顯,主要配角不在,新角色尷尬至極
其實影視劇,是講究狀態的。
我們爲什麼不喜歡老年演員裝嫩,就是因爲演員本身的特質,已經和角色有了大的出入。
這樣的情況下,演起相應的角色,會讓人十分出戲。
要知道《白夜追兇》是7年前的網劇,那時劇中的大多數演員,都還年輕青澀,顏值演技俱佳,精氣神也符合原著中人物的狀態。
但7年,足夠改變很多,雖然是原班人馬重聚,但很多演員沒了當時的狀態,更沒了拍攝續集的心氣。
相較而言,潘粵明的狀態,還算是比較好的。
雖然這些年,經歷了身材的巔峰和低谷,經歷了《鬼吹燈》的大火,起起伏伏,終於再次回來。但潘粵明本身的演技還在。
出場的時候,你就能發現,他飾演的關宏宇和關宏峰,差異依舊明顯,雖然兩人長得一模一樣,但從臺詞、細節、處事方式和行事風格上,很容易就能辨別兄弟倆。
都說《白夜追兇》裡,潘粵明是一人演四個角色:關宏宇關宏峰,扮演關宏峰的關宏宇,扮演關宏宇的關宏峰。
在《白夜破曉》中,潘粵明的演技依舊扛住了,這也是目前爲止,這部續集裡,值得讓人欣喜的地方。
其次,是出演周巡的王龍正。
這7年,王龍正連名字都改了,他以前叫王瀧正。在《白夜追兇》中,周巡是個粗中有細的正面角色,勇敢堅定,在精神屬性上是沒問題的。
但他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脾氣不好,一點就爆,在辦公室政治中,喜歡玩一點手腕,有點混不吝在裡面。
所以《白夜追兇》裡,王龍正那一頭帶點卷的長髮,還有一嘴的小鬍子,看上去就十分符合人設特點,加上那時候年輕,演起來有激情,讓周巡成了一個十分有人格魅力,且十分豐滿的人物。
但到了《白夜破曉》,王龍正明顯多了一層老態,不僅皮膚有鬆弛感,眼裡也沒有了辦案的激情和光芒。
尤其在外貌上,他也做出了巨大改變,不僅剃了鬍子,還剪了長髮,或許因爲怕皮膚鬆弛影響觀感,劇組還特意給他化了妝,可妝感太明顯,反而讓周巡少了一絲糙漢的冷峻氣質,多了點中年人的憔悴和疲憊感。
前五集中,周巡基本上成了關宏峰兩兄弟的跟班,沒有了之前的火爆脾氣,也缺失了能與兩兄弟分庭抗禮的能力,角色特質被極度弱化,表現力一言難盡。
另外,劇中還有兩個,人氣很高的配角,現如今一個已經芳華不再,另一個直接被砍掉了。
芳華不在的,是出演實習生周舒桐的樑緣,《白夜追兇》裡,樑緣剛剛24歲,人設與年齡,跟周舒桐初出茅廬的狀態十分貼合。
那靈動的眼神,機靈的處事方式,少女的嬌羞,與關老師的互動,一個個都印在了觀衆心裡。
過了7年,樑緣已經31歲,結婚生子,但她扮演的,依舊是停留在24歲的周舒桐。
雖然遠景看上去沒有差異,一旦出現特寫鏡頭,樑緣臉上的老態會讓觀衆十分出戲。
而且這個年齡,樑緣本身也沒有了那種小女孩的靈動感,雖然人設是萌新,但看上去則又有十分老成的矛盾感。
被砍掉的,是呂曉霖扮演的高亞楠。
說真的,呂曉霖本身就有御姐氣質,尤其扮演法醫的那種高冷獨立感,英氣十足,作爲關宏宇的女朋友,跟潘粵明也十分般配。
雖然長相不是十分驚豔,但她身上的氣質和人格魅力,讓觀衆折服,尤其是跟周巡發火的那場戲,女強人第一次具象化了。
但到了《白夜破曉》,這個角色完全被砍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費啓鳴扮演的新法醫。費啓鳴的扮相主打天才精英人設,身上卻有一股霸總劇裡富家公子的廉價感。
主創爲他設計了很多專業相關的臺詞,但他的演技功底還需磨練,念詞像是在炫技,活脫脫把懸疑罪案,演成了偶像劇。
法醫,原本應該是嚴肅冷靜,頭腦清晰,話少縝密,且注重細節的設定,高亞楠就是法醫模板;但費啓鳴,演出了嚴重的割裂感,與整部劇的氣質格格不入,是選角的一大敗筆。
除此之外,殺手娃娃臉雖然換成了吳曉亮,但吳曉亮演狠人是一絕,目前看來沒有什麼大問題。
神秘的韓彬,酒吧老闆劉音,基本上維持着《白夜追兇》的水準。
總體來說,在演員層面,《白夜破曉》大多都不及前作,讓人唏噓。
03、抖機靈、水時長、湊BUG,神劇要毀了?
其實,《白夜追兇》系列其內核是十分嚴肅的。
主線涉及滅門慘案,支線的案件都是涉及死亡的要案大案,並且,案子裡還牽出諸如臥底林嘉茵、死亡警察伍玲玲,以及警方內部的黑警等嚴肅命題。
《白夜追兇》的拍攝手法,多用冷色調,肅殺配樂,深沉氛圍,基本貼合全劇的主題。
但到了《白夜破曉》,劇集在整體氣質和節奏上,發生了360度轉變。
一方面,是故事節奏明顯放緩,只涉及三人的案件,愣是拍了四集。
中間穿插着大量冗餘無用的互動,旁白和信息,很多無效的劇情,諸如費啓鳴對專業知識的解讀等,讓人覺得乏味,失去了觀劇慾望。
另一方面,《白夜破曉》竟玩兒起了打破次元壁這一套。
當關宏宇和周巡的對話中出現“在電視劇裡活不過三集”,“沒看過《白夜追兇》”這種抖機靈的臺詞時,劇的氛圍被嚴重破壞,感覺跟過家家似的,搞不懂導演想要表達什麼。
除了案件中的邏輯漏洞,劇情中也有很多bug,能找出一籮筐。
就拿最劍拔弩張的一幕來說,娃娃臉殺手到酒吧準備殺掉劉音,此時韓彬及時趕到,殺手就此退去。
事後,韓斌專門手繪了一幅兇手的畫像遞給關宏峰,並叮囑他小心。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處處都有監控,就沒個監控能拍清人臉嗎,非要用手繪這種失真的記錄方式來表達韓彬模擬畫像的能力,大可不必吧。
最讓人不解的,是劇集的播出方式,播出前後的歌曲,中間的提要,插播的廣告……40分鐘的劇,有效劇情一半不到,嚴重消耗着觀衆的熱情。
既然在商業和質量之間,無法做到平衡,那《白夜破曉》完全可以再醞釀,而不是拿出這麼一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半成品。
跟《白夜追兇》相比,神劇或許就此落幕,《白夜破曉》只不過是一部製作平庸,水準平均的網劇,罷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