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李宜錦等重現3百年前巴洛克古樂風華

簡秀枝》李宜錦等重現3百年前巴洛克古樂風華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臺灣在世界爭光的,除了臺積電的半導體產業外,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名琴,也是舉世無雙。

早在33年前的1990年,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1928-)從國際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手中,買下第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漫漫「建琴大業」就此展開,奇美博物館專家多次走訪歐、美,參與多場提琴拍賣會,無數次閱琴、試琴、購琴,使奇美名下的琴日益增多,也使奇美的名聲不脛而走,成爲讚歎不已的「提琴理想國」。

根據國際名琴典藏網Cozio的統計,已經累積1千多把名琴的奇美博物館,在私人提琴機構中的排名中,是「世界第一」。

奇美博物館不只是提琴收藏令人歎爲觀止,經常出借給國內外傑出提琴家演奏,也希望在國內有系統分享國人,包括名琴展覽與名琴演奏會,讓更多民衆能夠聆賞數百年前的優美琴音,館方規劃頂級提琴音樂饗宴。

今年的主題是,英格蘭瑰麗輝煌琴聲,從斯圖亞特到溫莎王朝,李宜錦等音樂人,2月11日在誠品表演廳,手執逾3000年曆史的10把英格蘭世紀名琴,重現300年前巴洛克古樂風華。前次是2019年,舉辦了義大利名琴音樂饗宴,展現該博物館的收藏價值,也是臺灣得來不易的文化軟實力。

目前奇美博物館正在進行英國國寶級肖像大展《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因此這次提琴音樂饗宴,特別以英國爲主題,特別規劃「英格蘭的瑰麗輝煌琴音:從斯圖亞特到溫莎王朝」音樂會,精選總計逾3000年曆史的10把名琴共同演出。其中,最受矚目的名琴爲現今唯一僅存──英國最古老的絃樂四重奏,由牛津首位制琴師貝克(William Baker, ca.1648-1685)所制。

其他演出名琴,例如英國知名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期間曾使用的名琴;英國首位國際級小提琴家瑪麗.霍爾(Marie Hall, 1884-1956)所持有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這把1709年製作的提琴,曾被權威提琴雜誌評爲「公認音色最好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

音色最美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在內的10把英格蘭世紀名琴,演繹巴洛克古樂、17至20世紀英國古典名曲,讓樂迷感受英格蘭從斯圖亞特到溫莎王朝的瑰麗輝煌琴音。

其中,英國最古老的絃樂四重奏,透過NSO(國家交響樂團)前後期音樂人李宜錦、鄧皓敦、陳猶白、歐陽伶宜等,重現300年前巴洛克古樂的演奏情境,下半場除了經典絃樂四重奏,外加鋼琴家翁重華的「鋼琴五重奏」,絕美動聽,餘音繚繞。

奇美提琴音樂饗宴「英格蘭的瑰麗輝煌琴音」,繼昨天在臺北誠品表演廳後,12日回到臺南奇美博物館奇美廳作第二場演出。

提琴是在聲響表達上最完美的樂器之一,且有着獨特而多面性的音樂表現能力。它的音域模擬自人聲,所以在美感與情感詮釋極具魅力;同時,它也能夠呈現敏捷及華麗的音型,讓一流的演奏家表現出不同層次的音樂情緒,從抒情甜美到戲劇性的張力表現,皆能發揮自如。即使與其他樂器合奏時,也能展現完美的融合性。

提琴出現在西洋音樂史中,至今大約有四百多年曆史。百餘年間,它的地位不斷躍升,從市井小民的日常娛樂到王公貴族的御前清奏,提琴着實具有雅俗共賞、廣受各階層喜愛的特性。

隨着西洋音樂的發展,提琴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器樂曲的發展,交響樂的形成,協奏曲的風行,都與提琴樂器密切相關。在宮廷裡、樂團中、舞臺上、家庭裡,隨處可見提琴的存在。其普遍性和受人喜愛的程度,不言而喻。其中,又以絃樂家族中的小提琴,因表現力強、音色極富傾訴性與體型輕巧等特質,成爲普及性最高之絃樂器。

提琴不只是普及率高,其藝術性也經由歷代的作曲家、演奏家,提升到極高的層次。從爲數衆多、質量兼具的提琴協奏曲,以及赫赫有名的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姚阿幸(Joachim-Elman, 1831-1907)、海菲茲等傳奇小提琴家,在在都將提琴的藝術發展,推向了頂峰。

4百多年的歷史中,提琴無疑是創造了一段傳奇;而17世紀初,義大利北部的提琴製造業,則寫下了樂器製造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篇章。

制琴師的一鑿一銼,不但爲後世小提琴訂下形制規模,更打造出一批堪稱稀世珍寶的樂器。這些曠世名作有着極高的歷史及美學意義,成爲當今演奏家、愛樂者與音樂學家注目的焦點。

奇美博物館自1990年蒐集名琴至今,可說是進行了一段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義大利制琴學派自古有着家族傳承及師徒制的特色,從克里蒙納各家各派又衍生出各展千秋的派別,而奇美的目標,便是將每一派重要制琴師及其子弟的作品蒐集完全,如此便可織起義大利綿密的制琴網。然不只是義大利,德國首屈一指的大師史戴納(Stainer)、法國前四大制琴家與荷蘭、西班牙大師的作品,也都一一納入典藏。

這無疑是在建立一個理想的「提琴王國」!此國度以傳承爲經,以地域爲緯:史特拉底瓦里與瓜奈裡可以與其師阿瑪蒂相傍相依,阿瑪蒂可與百年後的徒子徒孫齊聚一堂;義大利、德國、法國制琴師可互相較勁,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愛樂者引頸期盼的想望,讓上百名琴在同一時空中呈現。

奇美博物館的提琴收藏,不只以數量見着,更以有系統、有目標、有計劃之蒐集,被譽爲富有完整性、歷史性、與教育性之世界級提琴收藏機構。

奇美現有的提琴,幾乎已囊括了所有重要制琴師與流派。以縱向來看,佈雷西亞的達薩羅(Da Salò)與其徒馬吉尼 (Maggini)一脈相承;克里蒙納的阿瑪蒂家族發展出的史特拉底瓦里、瓜奈裡、白貢齊家族、以及盧傑利系統、 羅傑利家族,到開創出米蘭學派的 喬望尼‧葛蘭奇諾(Giovanni Grancino)等,這些重要制琴師的作品皆已收納。而以橫向來看,重要的佈雷西亞、克里蒙納、羅馬(Roma)、威尼斯(Venice)、杜林等義大利制琴重鎮;到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地,一舉串聯起歐洲各地之制琴系統。

目前蒐集數量已超過一千把(共:1356把提琴:小提琴1078支,中提琴 175支,大提琴103 支),就蒐藏的豐富性與完整性來看,完全世界級等級。每一把名琴,其實都有着訴不盡的故事,也都在進行着一段又一段未竟的旅程。

一把名琴,牽起了素昧平生的制琴師與演奏家、甚或系起了百年後的演奏家與蒐藏家。

名琴的歷史之所以珍貴,便珍貴於斯:制琴師的一鑿一銼、歷代演奏家的流風遺思、當今演奏家的夢想希冀,全都寫在一把名琴上了。這使得名琴驀然地有一種睥睨時空、絕壯的美感。有些演奏家甚至認爲,名琴是各有其獨特個性、獨立靈魂的。

旅美大提琴家馬友友(1955-)曾表示,當他使用杜普蕾所遺留下來的Davidoff提琴,演奏杜普蕾(Jacqueline Mary du Pré,1945-1987)的成名曲—艾爾嘉(Elgar)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85》時,不禁渾身震顫。

因爲這把琴所表現的音色彷彿自然流泄,好像杜普蕾的靈魂,依附其上似的。而奇美所蒐藏的1千多把名琴,每一把都靜靜地藏着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歷史、這些軼事,只等着人們去探究、去發掘。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