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柳州分行“以案說險”:揭秘虛假網絡投資理財詐騙守護金融消費安全

當前,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案件頻發,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頻頻受到侵害。值此一年一度“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之際,建設銀行以虛假網絡投資理財詐騙爲例,以案說險,向廣大金融消費者講述如何有效防範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

一、案例基本情況

2023年10月,王某在某直播平臺上觀看投資理財直播時,與一個自稱該主播的賬號私聊後添加爲微信好友。對方自稱“陳某”,在微信上讓王某掃碼進入投資交流羣。隨後,該羣管理員向王某發送投資平臺APP安裝包,讓其下載安裝並註冊賬號。一週時間內,王某按照該羣管理員指示,先後向該平臺轉入10萬元投資,期間按照對方的“投資指導”,在APP內進行買入、賣出等操作,併成功提現1萬元。王某感覺這樣投資獲利豐厚,便繼續在APP內加大資金投入,並先後三次提現共收穫3萬元受益。直至12月底,王某發現APP內的30萬元餘額已無法提現。在其詢問下,該羣管理員以平臺被突擊檢查爲由,要求王某先行交付3萬元保證金後才能使其賬戶內餘額提現。王某遂轉入3萬元保證金後還是無法提現,該羣管理員稱因爲王某等級不夠因此還需再繳納5萬元保證金後即可提現,王某遂再次轉入5萬元。當操作界面再次提示“提現失敗”後,再次聯繫該羣管理員時對方已將其拉黑,同時發現APP無法登錄,從而發現自己被騙。

二、案例啓示

網絡投資真假難辨,金融消費者需高度警惕此類詐騙,謹防財產損失。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通常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實施:

(一)以“保本高息”虛假宣傳吸引消費者。

不法分子假借債券投資、股票投資、貴金屬投資、期貨投資等概念,推出所謂的“投資理財神器”,在網絡平臺發佈消息宣稱“穩賺不賠”,以高返利等噱頭吸引金融消費者。

(二)以“專家內幕”虛假消息誘導投資。

不法分子通過社交軟件添加消費者好友,將其拉入“投資”羣聊,然後冒充理財專家,以“投資暴富”“理財課程”等各類手段騙取消費者信任,再以“內部消息”“會員渠道”等誘騙金融消費者投資。

(三)以“投資返利”虛假平臺轉移資金。

不法分子通過僞造或仿冒投資平臺,向金融消費者發送虛假鏈接,誘導金融消費者下載APP進行投資,並以小額返利等方式獲取金融消費者信任後,不法分子隨後迅速轉移資金,甚至利用金融消費者急於提現的心理,誘騙所謂“保證金”等其他費用。

爲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資金安全,建設銀行提示您做到“三不”:

(一)不相信“保本高息”理財產品。高收益往往伴隨着高風險,天上不會掉餡餅。

(二)不聽取來路不明的“小道消息”。投資應選擇合規的金融機構,不在羣聊、論壇等輕易投資。

(三)不貪圖“一時便宜”因小失大。金融消費者應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財觀念,保持投資適當性,爭做理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