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不是山 桃園西門國小將山林移動回學校

西門國小學生觀察並紀錄動植物1。(西門國小及明禮國小提供)

西門國小學生觀察紀錄動植物2。(西門國小及明禮國小提供)

西門國小學生討論規劃西門山的路線。(西門國小及明禮國小提供)

花蓮縣明禮國小學生觀察臺灣狐蝠食用植物的痕跡。(西門國小及明禮國小提供)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臺灣學子們在防疫措施限制下,部份的學習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與影響,其中最受到限制的學習,當屬戶外教育的學習。然而,桃園市西門國小有一羣師生,決定將山林移動回學校,讓學校裡就能進行戶外教育;師生們利用早自習、午休及課餘時間,觀察並紀錄校園及校園周邊的動植物,老師教導學生臺灣關於山林的知識之餘,還讓學生運用平時所學,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環境空間,讓學生們設計出郊山、中級山、百嶽等三條路線與行走的時間,打造專屬西門國小的「西門山」。

依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規定,國中小學每學期應至少辦理一次戶外教育,教育部也設置了戶外教育的網頁、準則,用以協助教師進行有效的戶外教育。然而,疫情之下的戶外教育無法如往常般實行,日本甚至出現了讓學生揹着揹包觀看影片,充當戶外教育的情況。就此觀之,在疫情尚未能出現確保學生不會染疫的管制措施前,學生的戶外教育如何實施,自是教育主管單位及所有教育人員無可迴避的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桃園市西門國小有一羣師生,決定將山林移動回學校,讓學校裡就能進行戶外教育。在老師的引導下,西門國小604的學生利用早自習、午休及課餘時間,觀察並紀錄校園及校園周邊的動植物,學生這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如「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每日所處的生活環境是如此陌生。

此外,老師還利用玉山國家公園的線上導覽,教導學生臺灣關於山林的知識,讓學生將之前調查的動植物與山林動植物對照,才真正理解到不同環境會塑造不同的生態體系。在具備山林與平地的生態知識後,這羣學生在不使用工具的情況下,運用平時課堂所學,測量規劃出校園內模擬登山的路線。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環境空間,604的學生設計出郊山、中級山、百嶽等三條路線與行走的時間,打造了專屬西門國小的「西門山」。

結合學校既有的自然環境與建築,西門國小的師生髮揮巧思打造了「西門山」,在西門國小裡與校園周邊有許多高達三層樓的林木,校園內外亦有許多綠色植哉,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讓師生在「西門山」行走時更爲有感。

在過程中學生髮現學校周邊有蝙蝠出沒,因此與花蓮縣明禮國小師生合作,認識臺灣特有種蝙蝠-臺灣狐蝠,透過明禮國小師生的介紹,讓西門國小的學生第一次見到臺灣狐蝠的真面目。對於疫情限制下進行跨校的另類戶外教育,學生表示覺得很新奇,可以深入的認識校園周邊的動植物生態,並由自己打造了一條「登山健走」的路線,是很特別的學習體驗。

學校的老師說,希望藉由這種方式,讓孩子能夠去探索、調查、體驗進行戶外教育,重點在於孩子能夠體現108課綱的素養學習,爲自己的學習紮下更爲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