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個人化「食補」 用基因定序找中藥材
花慈院長林欣榮表示,透過精準中藥材,可逆轉並改善患者的症狀。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團隊與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MN)」塗博俞患者母子倆合影。左起醫師賴俊宇、副院長何宗融、顧問張建國、塗博俞媽媽、院長林欣榮、塗博俞。記者周佩怡╱攝影
中藥材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
花慈院長林欣榮指出,基因定序成本降低,增加其臨牀應用上的效益,例如基因定序可以發現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患者缺損的關鍵基因,這種缺損導致體內脂肪錯誤堆積,進而引發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等症狀。
雖然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重建關鍵基因,但花慈正嘗試利用合適的中藥材作爲食補,來增強相關基因的表現,林欣榮說,「就像地震後大樓主樑震歪,難以修復,但可透過補強其他輔助性樑柱,使大樓不致倒塌。」臨牀觀察顯示,這些中藥材在短短半年內,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禁問題,甚至讓他們重拾畫畫的專長,顯著改善生活品質;相同概念也在狂牛症、漸凍症等疾病驗證。
近來,許多新上市的明星藥品都取材於植物。花慈顧問張建國說,中藥材屬於多標靶治療,歷史發展悠久,安全性高,但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衆多,仍需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其作用機制、建立資料庫,找出最佳療效。
當歸萃取 有助抗惡性腦瘤
林欣榮舉例,在花慈副院長何宗融、張建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未來如能應用AI技術,將更快找到合適的藥材。
除了尋找治療罕病和癌症的中藥材外,林欣榮強調,更重要的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病於未病」,即發展「精準營養」,當人們通過健康檢查和基因定序,發現自己有基因變異,未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疾病,就可儘早進行精準飲食調整,預防疾病,「概念如同政府目前補助有肺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
林欣榮表示,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和費用降低,未來健檢可合併飲食建議,使更多人受益,例如慈濟已經發現包括當歸、沒藥、艾草和黨蔘等中藥材,具有發展成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巨大潛力;許多研究也指出,十字花科蔬菜和一些維生素可協助對抗老化和增進粒線體功能。
「什麼人適合多吃或少吃哪些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林欣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將逐漸找到答案;另外他也觀察到,許多素食者的疾病發生率較低,未來亦會將素食作爲研究重點,讓大家知道吃素不僅有益健康,還能幫助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