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花炮”順利轉型升級
江蘇省建湖縣擁有雜技、淮劇兩項國家級非遺,34項省、市、縣級非遺,有“中國淮劇之鄉”“中國雜技之鄉”的美稱。2023年,央視文化節目《非遺裡的中國》走進建湖,更讓這個蘇北小城火爆“出圈”。然而,在兩項國家級非遺“火起來”的同時,一項省級非遺——“建湖花炮”卻面臨“生存困境”。
今年以來,在縣政協委員的建議下,建湖縣檢察院積極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助力“建湖花炮”的傳承保護和產業升級。
“建湖煙花”商標被註銷
作爲全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建湖曾與湖南瀏陽、醴陵和江西上慄、萬載並稱全國煙花爆竹五大主產區,花炮製作工藝也已傳承了300多年。1997年,“建湖花炮”被江蘇省政府列爲受保護的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2009年,“建湖煙花”被認定爲原產地證明商標。2011年,“建湖花炮製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第三批非遺名錄。
然而,當時的花炮生產離不開黑火藥和工人手工操作,安全問題一直困擾着當地政府。就在“建湖花炮”被列爲省級非遺的2011年,當地政府選擇“壯士斷腕”,因爲安全、環保等政策因素和產業轉型需要,向花炮產業發出“禁炮令”,當地花炮生產企業全部被關停並轉。
沒有了花炮廠,“建湖花炮”的傳承也戛然而止。2013年,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建湖縣花炮商會原會長商嶽新去世,新的傳承人一直沒有確定。2022年,“建湖煙花”商標也因爲沒有續展而被註銷。
在綻放了璀璨光芒後,“建湖花炮”歸於沉寂。
委員“出題”,檢察官“解題”
“燃放煙花爆竹是最古老的祈福儀式,但作爲省級非遺,‘建湖花炮’的發展卻舉步維艱……”今年春節剛過,建湖縣政協委員主動“出題”,建議檢察機關圍繞“建湖花炮”傳承保護開展公益訴訟。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對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地方政府應當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及時記錄和收集有關資料、實物等。但是,建湖縣檢察院幹警在調查中發現,在產業轉型後,對“建湖花炮”的保護措施未能得到落實,申遺時制定的傳承計劃也未能繼續實施。
根據《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因客觀環境改變、無人傳承等原因無法活態存續的非遺項目,經批准後可以退出名錄。那麼,“建湖花炮”還有沒有繼續保護的必要?
圍繞“建湖花炮”要不要保護、怎樣保護兩個議題,今年3月13日,建湖縣檢察院和該縣文旅局召開座談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益心爲公”志願者和花炮行業從業人員參加。
“‘建湖花炮’既是一個產業符號,也是一個文化符號,應該通過非遺保護留下它的文化根脈。”建湖縣政協委員、文史專家彭淑玲說。
“非遺有着強烈的公益屬性。在地方非遺的保護上,檢察公益訴訟有着獨特的優勢。”建湖縣檢察院檢察長征漢年表示,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檢察建議督促、協同政府部門依法履職,爲小衆非遺提供司法保護。
座談會結束時,各方達成共識——依法對“建湖花炮”採取必要的搶救性保護措施,爲其留下文化根脈。
非遺傳承保護可隨產業一起轉型
次日,建湖縣檢察院決定立案。3月22日,該院向縣文旅局發出檢察建議。縣文旅局接到檢察建議後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如進行非遺記錄、將“建湖花炮”納入口述史項目等,同時啓動非遺傳承人申報工作。得知消息後,建湖爆竹煙花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大型焰火燃放專家組觀察員陶東軍進行了申報。
雖然解決了“生存困境”,但又如何“火起來”呢?“可以通過發展藝術產業的方式傳承保護‘建湖花炮’。”陶東軍說。
2011年“禁炮令”後,陶東軍帶領公司成功轉型,並研發出定向、無煙、冷光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安全環保煙花,成爲煙花消費熱門產品。除了主營花炮研發設計外,煙花藝術表演的編排設計也成爲公司的重要業務。
建湖縣檢察院把這一觀點吸收到檢察建議中,建議相關部門探索產業轉型背景下非遺傳承方式的轉變。縣文旅局也對傳承保護計劃進行了優化,更側重於花炮製作和燃放的設計,並支持項目的傳習、交流,活化非遺傳承保護。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建湖花炮’一定能夠再次煥發生機,讓人們重新感受到它的魅力。”鹽城市政協委員、“益心爲公”志願者唐曉斌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