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評介】一本好書會影響我們的人生道路———《森林之花:瑪格麗特·米的植物學筆記》翻譯感言

遠在第四紀古老的歲月裡,在世界第二大河———亞馬孫河億萬年的作用和當地氣候的影響下,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亞馬孫平原形成了。千百萬年過去了,赤道穿過腹地、終年高溫多雨、人跡罕至的亞馬孫平原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其中孕育着的神奇動物如森蚺、食人魚等令人聞之色變。更爲重要的是,在這個平原上,也蘊藏着世界上大約五分之一的森林資源,稀有、罕見、原產的植物數不勝數,無數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植物在這裡起源,其中最著名的或許要算橡膠樹了,它爲我們提供了今天不可須臾離之的橡膠。

但是,從20世紀起,這一片可以稱爲大自然瑰寶的平原,卻遭到了人類的無情摧殘———亂砍濫伐、毀林造地、工業污染,讓這片古老的平原滿目瘡痍,雨林面積急劇縮小,許多珍稀動植物物種種羣數量銳減、瀕危甚至滅絕,一些地區早已不復昔日風光,幾乎淪爲不毛之地……古老的亞馬孫平原在呻吟,面對地球食物鏈頂端物種的淫威,大自然曾經的驕子在仰天悲鳴。

也就在這個時候,1952年,前往巴西探望患病妹妹的瑪格麗特·米第一次見識了這座平原,這座雨林,便立即被那裡的風光迷住了,以至於讓她告別了自己的祖國———英國,和丈夫一起來到巴西定居。1956年,年屆47歲的瑪格麗特開始了她長達三十餘年的亞馬孫雨林探索之旅,她先後15次深入亞馬孫河流域,考察那裡的珍奇植物,並用自己神奇的畫筆爲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藝術珍品。

2019年3月,筆者有幸與上海浦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翻譯英文版的《森林之花:瑪格麗特·米的植物學筆記》(下文簡稱《森林之花》),將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介紹給中國讀者。

說老實話,開始時,我只把這份翻譯的經歷當作一次尋常的工作,是我的又一部“譯作”,是我的“翻譯簡歷”中的另一個條目。但很快,瑪格麗特用她優美、簡潔、明快的文字和她筆下栩栩如生的花朵征服了我,將我帶進了她自己的世界,也就是瑰麗的大自然奇景,以及她本人的探險生涯。她一次又一次的驚險經歷、她無畏的探索、爲藝術和科學獻身的精神,以及奇妙傳神的畫筆,都令我陶醉,進而肅然起敬。她從年近半百之齡開始,懷揣手槍,服裝整齊地在幽深的密林中行進,無懼酷暑高溫,在湍急的水流中劈波斬浪,這種精神令多少年輕力壯的男子漢汗顏!她研究亞馬孫雨林中的植物,發現並描述了世人從所未見的9個新物種,人們將其中的一些以她的名字命名。更重要的是,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藝術才能,用畫筆記錄了大自然神奇的美色,將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森林之花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們在驚歎之餘,感到自己宛如置身於這座廣袤的平原之中,激發了人們對於自然的熱愛,讓人們保護大自然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誠然,樹葉、花朵、種子,這些大自然的饋贈能夠爲我們帶來美的感受,能夠激發藝術家、文學家們的遐想,創造藝術與文學殿堂中的奇葩,但它們存在的意義,卻遠不僅限於讓人們發出“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類感嘆,更重要的是,植物是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的根基所在,是一切碳基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而亞馬孫熱帶雨林更被稱爲“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提供了全球十分之一的氧氣,讓這顆行星變成了人類宜居的世界。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調節氣候,減少污染,降低溫室效應,是人類與全球氣候變暖鬥爭不可或缺的武器與同盟軍。

21世紀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分之一,展望前途,任重道遠,爲了羣山的綠意,爲了大地的溫馨,每一位世人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而瑪格麗特的這部《森林之花》更是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自己,讓我們更爲清醒地意識到這份責任。

確實,瑪格麗特之所以能夠記錄大自然的呼吸和運動,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對於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在書的字裡行間,她直抒胸臆,表達了對亞馬孫河流域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深切憂慮,爲保護環境大聲疾呼。不能不說,在20世紀中葉就具有這種意識,她不愧爲環境保護的先行者之一。同樣令人感動與振奮的,是瑪格麗特本人的探險故事和她勇於獻身的不朽精神。她早年學習藝術,後來成爲工會的活躍分子,並加入了英國共產黨。她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擔任飛機制造公司製圖員,爲戰勝納粹德國效力。二戰結束之後,她又一次在藝術學校學習,成爲優秀的藝術家。能夠創作這樣一部令人動容的著作,源於她對藝術的熱愛,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對於生命的熱愛,對於人類的熱愛。《金融時報》曾有過這樣的評論:“瑪格麗特·米用一支畫筆和一把手槍守護了亞馬孫森林。”

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自然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尊敬。她被譽爲英國“女達爾文”,先後獲得大英帝國員佐勳章、聯合國環境保護獎、巴西共和國南十字星勳章,以及其他許多榮譽。但令人遺憾並扼腕嘆息的是,由於一次車禍,瑪格麗特在即將出發開始她的第16次叢林探險前不幸去世。一朵藝術之花凋謝了,英國菲利普親王親自參加葬禮悼念,不知多少人爲此悲傷不已。

幸運的是,她爲我們留下了一本《森林之花》,更幸運的是,我成了將這本書介紹給中國讀者的譯者。

翻譯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本書文字樸實,脈絡清晰,並不艱深,但其中包含大量動植物的拉丁文名字和人跡罕至的亞馬孫河流域地點的名字。我的專業背景是物理學,翻譯這些名詞常讓我一籌莫展,因爲其中許多根本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翻譯期間,我多次聯繫本書的策劃人楊靜怡女士,她向我提出了許多建議,還寄來了參考資料,對我幫助很大。但是,在我最終提交的翻譯文件中,許多拉丁文名詞不得不保留原文,地點的翻譯也時常難以令人滿意。

幸運的是,楊女士和浦睿文化沒有放棄。楊女士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還得到了植物學家壽海洋先生以及巴西駐上海總領事館的幫助,將嶄新的中文譯名賦予許多珍稀植物,以及國人從未到達甚至從不知曉的巴西偏僻地點,沒有在這方面留下遺憾。

2021年,浦睿文化出版了這本書,160幅植物畫作、照片和速寫美不勝收,令人驚歎不已。讀者熱情地讚揚這部著作,爲作者的精神、行爲和藝術而深受感動。我想,瑪格麗特在天有靈,也一定會爲自己的著作和行爲得到中國讀者的讚賞而欣喜不已吧!

讀者的熱烈反應,也讓我想起了自己人生經歷中的一件往事。幾十年前,讀初一的時候,我從同班好友那裡借到了一本蘇聯作家依·尼查葉夫的《元素的故事》,該書深入淺出地描繪了許多化學元素的發現過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和這位好友都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幾十年後,我們都不約而同地說到了這本書對我們的人生道路的影響。後來,我的另一位好友、中學時代的學長也談起了這本書,提到了他在中學時代閱讀這本書的感想和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本真正的好書能夠深刻地影響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在他們日後的生活道路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我認爲,《森林之花》或許也會成爲這樣一本真正的好書。希望有一天,會有今天的青少年讀者回憶當年閱讀本書的感想,並告訴大家:正是這本書,讓他們走上了植物學之路,藝術家之路,或者探險者之路。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天,與引入這本書有關的所有人都將感到非常欣慰。

現在,中國科普研究所與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開展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的編撰工作,《森林之花》有幸成爲接受評介的作品之一。盛情邀請下,我不揣冒昧,勉爲其難,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夜短情長,東方既白,思潮起伏,寫下一首小詩,尚祈讀者諸君雅正:

七律·《森林之花》譯後感

一葉飄飛渡大洋,

蒼天白水兩茫茫。

長河宛轉抒詩草,

奇卉氤氳傳惠香。

浩瀚波光連碧海,

清幽翠色染雲鄉。

青鳶歸去留神筆,

卻倩東君展綠裝。

(依《平水韻》)

作者簡介

李永學,博士,自由譯者,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多年,現居英國。

來源 / 我們如何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