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農試所推廣 咖啡後製機械化
嘉義農試所26日推廣咖啡自動化機械一貫化後製作業系統。(廖素慧攝)
臺灣咖啡的消費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國產咖啡供不應求,且多種在中低海拔,也沒有標準後製程序,市場競爭力難敵進口豆。農試所嘉義分所與臺灣咖啡策略聯盟合作,鼓勵農友導入自動化機械,讓製程一貫化,緩解缺工、節約用水之餘還能穩定熟豆品質,有望擴大國產咖啡的經濟規模。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長方怡丹指出,目前國產咖啡種植面積約1210公頃,8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約70%、800公尺以上中高海拔約30%,年產值約10億,主要產地包括嘉義縣、南投縣、屏東縣及臺東縣,且多是小規模農戶,後製多以人工作業,無法穩定供貨給大型通路,且製程中多以個人經驗處理,導致品質參差不齊。
從果實轉爲生豆的處理過程,若導入自動化機械,可讓製程穩定。尤其是電腦選豆的效率,是人工的數倍且精準,洗豆時還能大量節水。此外,人工曬豆約7至10日,機械乾燥僅約2日,降低人工成本也提升品質。
不過,在阿里山區種咖啡10多年的朱姓小農認爲,自動化機械價格昂貴,投資不划算。他說,在山區以友善農法種約2分地咖啡,去年收成約3000斤,今年氣候不穩定,收成減少,種咖啡需因應氣候條件採取相對應措施,每年收成量變化波動大。
但有限責任臺灣圖南雲耕咖啡生產合作社監事主席賴謙旗則認爲,想擴大產能的小農在後制階段應善用自動化機械,提升品質穩定。他說,有1噸以上產量的咖啡園就可考慮導入自動化機械,一貫化後製就是要讓豆子的風味一致、品質穩定。
透過一貫化後製,中低海拔的豆子品質不比高海拔的差,且價格更親民,更能拓展市場,進而能提升國產咖啡的產值、擴大產量,形成有經濟規模的產業。
賴謙旗還說,很多小農也希望增加產量,擴大規模,農試所也鼓勵導入自動化機械一貫化後製,且豆子的品質經盲測也獲得肯定,效益優於人工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