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廢墟記

經濟觀察網 杜欣欣/文 一

一月中旬,我們離開突尼斯中部的凱魯萬。向東行駛數小時後,到達地中海沿岸的馬赫迪耶(Mahdia)。其後數日,沿地中海北上,經蒙那斯蒂(Monas-ti)、蘇塞(Sousse)、哈馬馬特(Ham-mamet)和納比爾(Nabeul),最後抵達突尼斯城。在這段海岸線上,幾乎每座城市都是花木扶疏,令人流連忘返。然而,在這一串海濱城市中,最有歷史價值的是突尼斯城東北的迦太基遺址。

從突尼斯老城去迦太基有兩條路,一南一北,但都要繞突尼斯湖而行。我們走的南線,不久就上了突尼斯湖與梅格林湖之間的長堤。此時我才意識到,突尼斯老城建在幾個瀉湖之間的狹窄地帶上。依仗着僅比海平面高出的幾十米,這座城市猶如一座天然的橋樑,連接着埃及與突尼斯。

車向東行駛,突尼斯湖之北岸曾是羅馬時代的迦太基城牆,右前方的地中海引人無限遐思。更遠處,斑馬島突兀於海平線之外,那淺灰的石山似乎是半透明的。這條拉古萊特路與運河平行,運河連接了突尼斯老城與地中海的突尼斯灣。 當運河在拉古萊特港沒入海洋時,路也到了盡頭。

車子開始在巷中穿行,這一帶都是獨門獨戶。導遊查德說:“此地是突尼斯城最貴的社區。總統就住在附近。”後來我們在古羅馬浴場遺址的山坡上看到了總統府,那林蔭下不時閃動着保安人員的身影。

我們停在一個院子前,走進去才知這裡是迦太基人的墓地,當地稱爲託菲特(Tophet)。這院子大約6000平米,參天的大樹下佇立着很多墓碑。1921年開始發掘後,除了石碑和洞穴,還發現了數千只骨灰甕。經鑑定,其中的骨灰一些屬於動物,但多數是兒童的遺骨。

公元前4世紀,這裡是迦太基王國的首都。有關迦太基人用兒童獻祭的說法源自古希臘人。這說法不僅見於西方古代歷史文獻,還因古斯塔夫·福樓拜的長篇小說而流傳甚廣。當年福樓拜因風化小說《包法利夫人》受審,雖然被判爲無罪,但他還是退出了法國社交界,索居於諾曼底塞納河畔的一座石屋裡。爲了克服精神危機,1858年4月16日-6月6日,福樓拜遊覽了君士坦丁堡和突尼斯,在迦太基廢墟待了4天。之後,他用5年時間完成了長篇歷史小說《薩朗波》。那部小說的歷史場景是古代的迦太基,時間是公元前241-237年,比中國屈原的時代稍晚一些。作家爲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虛構了一個妹妹名叫薩朗波,她既是月神的女祭司,也是迦太基的守護神。福樓拜描寫了迦太基人向摩洛神獻祭兒童的儀式,小說不僅給讀者描述了兒童獻祭的畫面,而且還推動了迦太基的考古熱潮。

查德說:“那部小說是爲羅馬人侵佔尋求合法性的惡意宣傳。此地除了祭神銘文和兒童遺骸外,並無確鑿證據證明迦太基人用兒童獻祭,那個時代兒童死亡率高,這裡也許就是一個兒童的墓地。“ 就迦太基人獻祭,史學界一直爭執不下,而查德的說法,更代表了突尼斯人對勝利者書寫歷史的質疑。其實“Tophet”一詞源自希伯來語“火爐”,在耶路撒冷的新農谷,也有一塊稱爲“託菲特”的墓葬。舊約曾記載人們用兒童向摩洛神獻祭。在約西亞王統治時,這種儀式被取締,他的宗教改革也導致了重新編篡舊約。在美洲和印度的一些地區都有過以人獻祭。15世紀時,墨西哥大旱導致餓殍遍野,那時的科斯特人以兒童祭神,祈禱風調雨順。人們對祖先曾有過的醜事和罪行感到羞愧而試圖掩蓋,也是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吧?

現在的迦太基城只有居民兩萬多,但在公元前4世紀,這裡可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迦太基古城由腓尼基人建立,他們來自今黎巴嫩的泰爾地區。在英語裡,這些殖民西地中海的腓尼基人,被稱爲布匿人(Punic)。布匿文明是腓尼基人與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結合的產物,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大約公元前6世紀,布匿人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國,迦太基城就是他們的首都。公元前 300年,迦太基人的殖民地東至蘇爾特灣,西達直布羅陀海峽的赫拉克勒斯之柱,從北非直到西班牙南部,以及巴利阿里羣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

早在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依靠弧形船底得以航行東地中海從事貿易。迦太基時代,海軍軍力更是強大,他們與希臘人開戰,還曾遠航探險至英格蘭海岸和半個非洲海岸。然而,當布匿帝國成爲海上霸主時,突尼斯灣外,西西里海峽的另一邊,還有一個帝國幾乎與布匿帝國一樣強盛,那就是羅馬帝國。

爲爭奪地中海沿岸,羅馬人和布匿人開始大戰,史稱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布匿戰爭分三個時段進行。最爲知名的是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跨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戰勝羅馬人,但布匿人在第三次戰爭中失敗了。第三次戰爭進行了3年,布匿人首先失去了西班牙南部。布匿帝國終結於十日巷戰,迦太基城無屋無人倖免於難。1985年2月5日,時任羅馬市長與時任迦太基(突尼斯)市長簽署了一項象徵性的和平條約,彼時距離第三次布匿戰爭的結束已過去2131年。

迦太基被羅馬人摧毀後,又於公元439年遭到汪達爾人洗劫。經過拜占庭時代,又於公元689年歸於阿拉伯人。這座古城最終沉入歷史的遺忘之川,前後居然延續了15個世紀之久。雖然19世紀和二戰後,法國考古學家在此的發掘引起後代的注意,然而因時代太過久遠,布匿時期的城市早已被羅馬時期的建築覆蓋。遲至1979年,迦太基遺址才被聯合國定爲文化遺產。彼時,後人早在這美麗的地中海畔建了許多房屋,繼續發掘已無可能。比起我們造訪過的杜加、埃爾傑姆和凱魯萬,迦太基城地上可以觸摸的文物已極爲稀罕。

離開託菲特遺址後,我們來到與福樓拜小說同名的薩朗波區域。

附近的兩片湖,是布匿時代留下的商港和軍港。商港爲長圓形,大概400米長,150米寬。那個直徑大約160米的圓形軍港,完全由奴隸挖掘而成,據信是用來訓練艦船的。這兩個港口的地理和布匿羅馬戰爭結束時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觀察完全一致,他的觀察後被公元二世紀的阿庀安記載在《羅馬史》裡。那時海港與外海的通道只有20米寬,並用鐵鏈封鎖。據記載,布匿時代的水深不過2.5米,但足以供三桅船停泊航行。

如此脆弱的格局能夠維持漫長的兩三千年,讓我們在此憑弔先人,實屬不易。今天在圓湖的中心還可看到一半徑60米的小島。當年圓湖和小島四周均環以船塢,以供戰船停泊修繕,後世的考古者還在這裡找到供當年拉曳船隻的繩索和卷盤。

豔陽下的地中海無比美麗。我們站在兩個港口的相切點,咫尺之外的海洋不倦地展示它的萬頃碧波。遙想當年,迦太基的疆域幾乎懷抱了整個地中海!如今,兩湖通道的橋畔已建了多棟現代別墅,白屋藍窗,花木環繞。

迦太基成爲羅馬帝國阿非利加省的首府後,曾經的輝煌誘使羅馬人於公元前122年在灰燼上重建這個城市,這個過程在凱撒和奧古斯都治下得以繼續。到了公元前29年,迦太基成爲繼羅馬和亞歷山大城之後,帝國的第三大城市,估計當時居民至少有40萬人。此後,哈德良等皇帝繼續裝飾該城。狄奧多西皇帝建築了雄偉的城牆。這裡有容納40000人的露天劇場和10000人的劇場、12座基督教堂,還有熱水浴場等,以及引自南方山區的宰格萬水道。那水道的柱廊依在,但水道只剩幾十公里。迦太基城西北與地中海之間有一片開闊地,那裡的田園爲古代、也爲現代城市提供食品。

我們向迦太基城北行駛,來到新橋山腳的安東尼浴場遺址。該浴場正好建在布匿帝國的遺存之上,其施工始於哈德良皇帝,終於安東尼·庇護皇帝,其規模在帝國內僅次於羅馬的卡拉卡拉和戴克裡先兩浴場。浴場內,有近百間繁複圖案結構的房間圍繞着大約1000平米的冷廳對稱展開。底層是儲存燃料和火爐,以及向地中海排放廢水的管道。當年高達30多米的龐然建構,如今只餘眼前磚紅色的斷壁殘垣,一如羅馬的卡拉卡拉浴場。若干大理石圓柱仍然聳立,最高可達30米,那正是冷廳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這幾乎是兩千年的遺物了。

按照蓄水、洗浴場和鬥獸場規模,羅馬時代的迦太基城估計大約有人口40多萬。彼時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北部土地肥沃,出產大量的橄欖油,澡堂的燃料就是橄欖油。如今的突尼斯仍然盛產橄欖油,他們的國花就是橄欖花。

浴場外,豔陽撫慰着溫柔的地中海。在迦太基的鼎盛時期,北歐、西歐甚至中歐都處於蠻荒時代,也難怪在西方古代史學家心目中,世界只有中東和地中海周邊那麼大。的確,地中海宜人的氣候和豐富的物產特別容易催生文明。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拜爾薩(Byr-sa)衛城。衛城在一座小山上,山之西南就是繁忙的現代突尼斯城。

拜爾薩是希臘語“牛皮”的意思。相傳腓尼基公主艾麗莎迪頓的丈夫被殺害後,她也被逐出泰爾。在地中海地區流浪期間,一些人追隨她來到北非海岸。在這裡,她們遇到了一位名叫伊爾巴斯的國王,公主請求獲得定居許可,她說只要“一張牛皮可以覆蓋的土地”,伊爾巴斯同意了。公主下令將牛皮切成又長又細的條兒,然後用這些皮條圍住海岸附近的一座小山,也就是我們此刻站着的這座山。公主就是迦太基城的創建人。

數百年後,羅馬人削平了拜爾薩山,在這裡建了市政廳等。如今,此地最顯著的建築是大天主教堂,該教堂是獻給法國聖路易斯九世國王的,建於19世紀末,現在與教堂毗鄰的神學院是迦太基博物館。博物館後的遺址面對地中海,地面散落着殘缺的大理石雕塑和斷裂的羅馬柱。昨天我們在背靠雙角峰的哈曼米拉(Hammam-lif)鎮遙望拜爾薩城。今天隔着海洋,我們又見雙角峰。舉目遠眺,那海洋的盡頭是阿特拉斯山之餘脈。那道山脈形成於3億年前的北美與非洲大陸相撞,現在則由海底一直延續到西西里島。

拜爾斯山西坡的遺址也有露天劇場、宰格萬水道以及拉馬爾戈蓄水池。那水道長達130公里,水源取自南方60公里的宰格萬山區泉水。泉源也很值得遊覽,但要花費一天時間。露天劇場可容納四萬人的看臺已經坍塌,惟餘下舞臺的四周以及支撐看臺的柱廊。考古學家斷定,它建造於公元后一世紀和二世紀之交。

迦太基的歷史人物,除了漢尼拔,最有名的就是聖·奧古斯丁了。公元354年,奧古斯丁出生於北非努米底亞省的塔加斯特鎮(在今阿爾及利亞),少年的奧古斯丁即負笈至迦太基,專修修辭學。他青年時克服了肉慾的墮落,而專注於精神的追求,世稱“花園裡的奇蹟”,他的《懺悔錄》記載了此事,此書風格後爲盧梭同名的自傳所模仿,而他的《上帝之城》則是神學經典。奧古斯丁被公認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兩位神學家之一,另一位是意大利人托馬斯·阿奎那。這些人不僅在神學史上,在文化史上也應記上一筆。

參觀完古城,我們繼續向北而行,很快就來到西迪布薩義德(SidiBouSaid)小城。這座城市位於懸崖峭壁之上,懸崖之下的海港停泊着成百上千的遊艇。向東遠望,250公里外即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了。據說不少突尼斯人從此偷渡到意大利,繼而進入歐盟諸國。像早年福建和廣東人一樣,偷渡客在歐洲做工,匯錢回來養家、蓋房子。

小城所有建築都具有阿拉伯風格,並漆成藍白兩色。走在石子路上,觀賞着路旁的教堂、工藝品商店,時而,一條小巷延伸至海濱沙灘。藍天豔陽,白沙碧海,綠樹成蔭,鮮花搖曳生姿。這小城風格類似於希臘的聖托裡尼和摩洛哥的舍夫沙萬,但聖托裡尼缺乏林木花草,舍夫沙萬則遠離江河湖海。得地理之便,法國人喜歡遊歷北非,紀德、薩特和波伏娃都曾來過城裡的堅果咖啡館。白天這裡遊客涌動,夜晚留給當地居民。我們剛剛走過悠遠的迦太基歲月,此刻又流連於現世中的優雅小城,心神倍感愉悅。

這裡無疑是藝術家的理想棲居地。鍾情於北非的藝術家,有現代長居於摩洛哥馬拉喀什的伊芙·聖羅蘭,還有被西迪薩義德色彩征服的德國包豪斯學院畫家保羅·克利。這位出生於瑞士的畫家於1914年到訪此地,他逸興遄飛,讓顏色和自己合而爲一,那次短暫的訪問使克利在藝術上獲得突破,他開始深入研究“抽象的浪漫主義”,回國後製作了第一幅純抽象畫《凱魯萬風格》。人們評論,克利將其彩色矩形和圓圈結合的畫和音符構成的樂曲相對應,其色彩之和諧,媲美音樂之旋律。

返回突尼斯城,本想參觀著名的巴爾杜馬賽克博物館,但那裡關閉。我們在門外觀看,查德一反常態地催促快走。坐回車內,我問查德:“巴爾杜博物館爲何關閉?”他答:“政府部門和博物館在一個院子裡,總統和國會發生矛盾,所以關閉。”這也許是最近的理由,我覺得還是因爲 2015年3月的恐怖襲擊。在那次事件中,兩名恐怖分子襲擊了博物館,造成21名遊客死亡,其中大多數來自歐洲。2010年代,突尼斯發生了兩件引起世界注意的大事,其一是2010年底突尼斯街頭小販自焚,這個事件不僅導致了統治幾十年的總統下臺,還催生了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其二就是2015年巴爾杜博物館的恐襲。

(記於2023年1月。作者主要作品《恆河:從今世流向來生》《此一去萬水千山》;近著《安第斯山脈隨筆》,湖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