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通識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近日,教育部官網公佈了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4963號建議的答覆。針對“關於加強普通大學通識教育的建議”,教育部表示,近年來,教育部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強高校通識教育,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未來,教育部還將推動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引導更多學生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全面發展,不斷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爲加強通識教育,教育部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採取明確通識課程專業地位、推進高校讀書行動、組建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建設通識教育數字化課程等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要看到,面對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需求,通識教育還存在觀念認識偏頗、師資條件較弱、課程資源不足、課堂效果不好等深層次問題。在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加快進行通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協同機制創新、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能力提升顯得十分必要。
創新通識教育教學模式。通識課程的地位儘管在專業標準中已經得到了確立,但是“重專業輕通識”的傾向依然存在。爲改革傳統的通識教育教學模式,一是要改變通識課程單一授課主體,根據通識課程若干主題邀請校內外多位名師參與授課,打破“一師通講到底”的侷限性,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拓展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二是要改變通識課程單一講授方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參與式課堂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項目學習、任務驅動、合作實踐中形成積極人格、創造品性和綜合素養。三是要改變通識課程單一授課場域,充分利用博物館、科技館、校史館、革命烈士陵園等社會公共場所,讓學生在社會的田野中開展社會志願服務活動,在社會調查、創新創業活動中感受“行走的大課堂”,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建立通識教育協同機制。首先,要建立通識教育校內教務、學工委、團委等多位一體協同機制,按照人才培養的“反向設計、正向施工”標準,確保學工委、團委設計的學生活動同育人目標相一致,比如學工委牽頭“互聯網+”大賽、團委牽頭“挑戰杯”大賽等。其次,要建立通識教育校內校外合作共贏的協同機制,學校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教育場所、社會資源、紅色基地等,充分發揮當地名家大師、知名校友資源,遵循“不爲所有、但爲所用”原則,共建共享通識教育資源。最後,要建立通識教育線上線下共建共享的協同機制。資源不足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大學慕課以及各知名高校的優質課程資源進行線上學習、線下輔導,同時,也可以積極參與優質通識課程典型案例、教學設計等教育資源建設,從而克服課程建設能力偏弱、名師資源匱乏等問題。
深化通識教育數字賦能。數字技術革命爲通識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機遇,可以打破高校、區域、時空、資源限制,對人才培養深度賦能。一是要加快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優質慕課資源建設,尤其是要匯聚衆多高水平大學、名師大家參與優質通識課程資源建設,打破高校、區域、時空限制,讓學生可以隨時在線學習、互動。二是要加快支持和規範高校將在線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並認定學分,推進國家優質通識課程資源落地實施。三是要推進通識教育國家虛擬教研建設,通過建立不同層級的通識教育虛擬教研室,讓不同高校、區域的教師能夠及時探討、分析、解決、研究通識教育的問題,實現通識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提升通識教育教學能力。通識教育最大的挑戰是師資問題,當前通識教育教師明顯存在通識知識儲備不夠、通識學養不足、通識教育認識不到位、從教意願不強等問題。提升通識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是要加強通識教育教師的系統培訓與學習,增強通識教育重要性認識、增長通識教育知識,形成通識教育教學能力;二是要建立全國性的通識教育學術組織,以便教師能夠定期研究、交流、共享通識教育改革成果;三是要提升通識教育教師的國際化水平,充分吸收借鑑世界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做法經驗;四是要改革通識教育教師考覈評價辦法,可以在課時量工作認定、職稱評審、課程經費、教學項目課題等方面給予傾斜,從而調動通識教育教師的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
通識教育是“無用之大用”,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築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生之基。順應時代之變,加強通識教育變得必然且必要。
(作者系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6日第2版
作者:孫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