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微觀)
喻思南
吸引頂級科學家參與辦刊、加強期刊規範管理、提高國際稿源數量……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提出一個個務實建議,爲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言獻策,道出科技界的共同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臺,發起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國期刊、平臺上發表和開發利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能夠形成學術發表的主場優勢,吸引一流科技創新成果,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影響力明顯增強,但是國內科技期刊水平與我國不斷增長的科研產出不相稱、不匹配的問題仍然存在。
一流的稿源是辦好科技期刊的根本和基礎。《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統計顯示,我國作者發表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逐年攀升,2022年超過70萬篇,但其中95%發表在國外主辦的期刊上。如何把優秀的論文吸引回來?堅守學術第一立場,保證刊發論文的質量標準一致,爲科學發展做好服務,才能吸引優質稿源,積累學術公信力,贏得科技界的尊重。作爲後來者,可以通過主動約稿、建立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等方式增強科技期刊的磁吸力。比如,《光:科學與應用(英文版)》創刊10多年來,堅持舉辦國際會議擴大“朋友圈”,期刊影響力位居該領域全球前列。
集約發展是提升科技期刊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當前,科技期刊的競爭不再靠單刊單打獨鬥,而往往通過集羣化優勢取勝。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期刊存在“小、散、弱”問題。據統計,我國5100多種科技期刊由1300多個單位主管,有3000多個主辦單位。建立優勝劣汰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機制,加快集羣化建設步伐,有助於逐漸縮小與國際出版集團的差距。比如,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整合資源,發揮醫學期刊集羣優勢,搭建了集約平臺,雜誌社逐漸從內容生產者向服務提供者轉變,在爲學術界提供更好服務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
打造數字出版平臺是做大做強科技期刊的必經之路。憑藉集採編、出版、發佈、信息服務爲一體的數字出版平臺,一些國際出版機構在學術資源採編、分發、利用上佔據優勢地位。我國絕大多數英文科技期刊依賴國外出版平臺出版發行,論文帶來的訂閱收益大部分歸平臺所有。放眼長遠,未來有必要實現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轉變,打造自主的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掌握引領科研風向的話語權和評價權。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高水平人才隊伍。科技期刊編輯既要擁有專業知識,又要精通運營傳播,是典型的複合型人才。激勵更多人蔘與國內科技期刊事業,要切實改善人才待遇,暢通職業發展路徑,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成就感和獲得感。
當前,我國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不斷增長的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爲科技期刊發展注入源頭活水。正視差距補短板,我們定能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形成屬於中國的世界科技創新風向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