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人民時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谷業凱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8日 第 05 版)
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
去年底,江蘇兩家企業生產的自平衡車零部件,在海外遭遇知識產權糾紛。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常州分中心通過專利檢索發現,對方專利穩定性存疑,建議企業蒐集證據並對專利權人在中國的專利進行無效宣告。2個月後,原告撤回指控,兩家企業的產品得以繼續在海外銷售。這是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護航企業“走出去”的生動縮影。
知識產權是企業技術實力、創新能力和品牌價值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形成高效的國際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建設知識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系,加大對我國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
前不久,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立健全針對知識產權海外糾紛的全鏈條工作機制,並在5個國家設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構。一系列舉措幫助企業加強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既爲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更以實際行動表明:我國是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是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堅定維護者、重要參與者和積極建設者。
今天,隨着“走出去”步伐加快,企業國際化發展中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和訴訟明顯增多。《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企業專利權人遭遇過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比例爲2.4%,較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由於風險意識不強、防控措施滯後、專業人才短缺等,加之此類案件維權費用、時間成本高,如果沒有專業機構支持,企業維權應對能力較弱,在遭遇糾紛時往往處於消極狀態。可一旦缺席訴訟或敗訴,企業便會失去相關市場。因此,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成爲制約“走出去”的一大難題。
破解難題,“有形之手”該出手時就出手。爲提高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意識和糾紛應對能力,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組織相關公共服務機構積極對接“出海”企業,開展維權指導、侵權預警、智力資源供給、信息共享等相關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從建立信息庫、專家庫,集聚各類處理資源,到爲企業量身定製糾紛應對方案,引導產業鏈上企業攜手應對糾紛……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已成爲企業海外維權的“服務器”、海外規則的“擴音器”,也推動更多“出海”企業瞭解、遵守和運用海外知識產權制度規則,提升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能力。
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知識產權對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利用知識產權等手段開展競爭合作,日益成爲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常見做法。“出海”企業直面挑戰,提前做好專利海外佈局和商標品牌培育,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合作,有利於夯實“走出去”的基礎。對相關部門而言,進一步加大服務力度、精度,構建更加成熟的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與協助機制,形成便捷高效的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才能讓企業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係高質量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係國家安全。”形成我國參與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合作的制度性新優勢,不僅將爲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有力支撐,也將爲世界知識產權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