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被篩檢塞爆 醫師公會:臺灣常見現象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急診爆滿是臺灣常見的現象,如果能分流、分級,把基層醫療啓動起來,就會得到很好的紓解。(圖/示意圖,杜宜諳攝影)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近期不少快篩陽性者赴急診室採檢PCR,導致急診被塞爆,不僅排擠其他醫療需求,也因等待時間長,增加急診室羣聚風險。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坦言,急診爆滿是臺灣常見的現象,如能分流,就會得到很好的紓解。專家則建議各地方政府及早做好對應配套,增設社區採檢站於空曠處,把流程安排好,例如採檢前先進行QR Code掃描,回家等待結果,即能分散急診人潮,也能避免羣聚增加染疫風險。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公衛學院博士、急診醫學專家簡立建表示,大量快篩之下,陽性的個案很多,但因快篩會有僞陽性問題,檢出陽性後都必須接受PCR採檢,也導致不少民衆往急診室衝,加重急診工作量、複雜度。針對一些緊急治療如心肌梗塞的民衆,疫情以前送到急診就會直接往導管室送,但現在還多了篩檢程序,檢驗檢查也是如此。若快篩陽性的民衆都往急診室跑,就會排擠其他醫療需求。

簡立建表示,臺灣去年疫情的擴散,主要就是急診門口的大羣聚所引起,因PCR篩檢需等待2、3小時,把急診室塞爆,也會增加羣聚、接觸風險。他認爲地方政府應把快篩陽的後續檢驗流程說明清楚,及早做好對應的配套,增設社區採檢站因應。

舉例而言,有些衛生局將社區採檢站設置在空曠處,開放民衆每人掃一個QR Code,篩完回家等待PCR結果。簡立建表示,如此一來,就能做好分流、避免羣聚,對民衆來說也比較安全。

邱泰源表示,急診爆滿是臺灣常見的現象,如何建構社區的分流、分級照顧體系,一直是政府在做的事。碰到狀況,大家急着想到急診是臺灣常見現象,如果能分流、分級,把基層醫療啓動起來,就會得到很好的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