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接住 街友脫遊機會高

中央缺乏具體「脫遊」政策目標,無法解決源源不絕的街友問題。圖爲在臺北車站夜宿的街友。(本報資料照片)

全臺近3年列冊街友人數

許多先進國家都有街友,愈大的都會街友愈多,日本大阪就有1萬8000多名街友,臺北市去年造冊街友人數達550人。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指出,若即時關懷剛出現的街友,脫遊機會很高;輔仁大學專聘教授戴伯芬建議,將原先單一的臨時職缺串聯起來,讓街友能一直有工作,才能強化迴歸社會的自信心。

邱慶雄分享經驗說,剛出現的街友若能及時接觸、關懷,脫遊機會很高;若已流浪街頭一陣子,脫遊困難度就會增加,社工至少要花1至3個月建立關係。

北市就業服務處督導王椗煌也說,讓街友有穩定工作很重要,很多街友不適應一般職場就又回到街頭。

臺北市政府輔導街友成功脫遊有3大指標,包括租屋、返家或失能安置,達到其中1項便算脫遊,以租屋來說,除了領取政府補助,另一前提是有穩定工作收入才能支應租屋和自立,如何讓街友願意工作自立、返家或接受安置,成了重中之重。

戴伯芬表示,街友屬失業或低度就業人口,臺灣近年經濟沒太差,街友人口增加,與人口轉型、高房價等因素較有關係。

她指出,有很多想振作的街友接受政府輔導就業,但因政府釋出工作幾乎都是短期,時間到了就再次失業,自行求職又處處碰壁,產生惡性循環,建議政府可以將臨時工作串在一起,儘量讓街友可以成爲延續性臨時工。

戴伯芬分享,爲讓街友更容易融入社會,外國還組建相關足球隊,培養無家者的團隊精神、重建社會網絡,現在更發展到有無家者世界足球杯,雖然臺灣也推動街友重建社會網絡,但投入資源較少,多數是採發放物資方式。

她說,日本收容所除協助街友模擬面試,還出治裝費讓街友去面試工作,增加無家者重返社會的自信,另提供單一居住空間,讓街友有獨立住處可重建親密關係,這些是臺灣現在沒思考過的,希望未來也能納入施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