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藏寶圖】蝶影/陪伴女兒走過生命幽谷
圖/紅林
善解人意的女兒,竟要承受這麼大的苦難
女兒從小體貼懂事,自動自發,儘管求學過程不算一路順遂,但憑着對自我的要求,完成了碩士學位,畢業後踏入職場,謹守本分認真工作。
疫情期間,她出國進修三個月,幾乎所有課程都改成線上上課,一個人關在宿舍內,人生地不熟,和臺灣又有十三個小時的時差,想找人聊天都困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身體產生變化,不斷流手汗,每天早上八點我準時接到她的越洋電話,說上半小時是常有的事,隱隱察覺到她的焦慮與不安。
回國後,在防疫旅館隔離兩星期,不到四坪的房間,一張牀、一部電視、一張茶几、僅能容身的走道,每天除了寫出國進修報告,就是吃飯、睡覺,望向窗外的街景,熟悉又陌生,像無聲的世界。
回到職場後,她每天戰戰兢兢,與時間賽跑,疫情諸多限制與規定,使女兒在計劃與活動間搏鬥,深怕卡關無法順利完成。早先她會開心地跟我分享上班點滴,後來卻愁容滿面,講話有氣無力,判若兩人。
接着,她開始失眠,「責任心重、高自尊、凡事求完美的人,容易陷入自責、焦慮、失眠導致憂鬱」,我認爲女兒可能腦內分泌失去平衡,斷然帶她到附近診所,醫生開了藥,特別叮囑「如果情況沒有改善,要到大醫院就診」。
一天晚上,女兒才踏入家門,整個人跪癱,上半身趴在沙發上,情緒波動異常。她發出痛苦的喘氣聲,在辦公室隱忍了一天,身體上的不適傾巢而出,前兩天才掛急診打了一支鎮定劑,看來非再去掛急診不可。看着女兒身心受創的模樣,我好心痛!從小善解人意的女兒,爲什麼要承受這麼大的苦難與折磨呢?在她無法完成工作時,甚至有從世界消失的念頭!
急診轉介主治醫生,醫生聽完女兒的主訴後,建議先住院治療,避免意外發生。女兒雖然心繫工作,萬般不願意,但「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在我們的勸說下,她點頭了。
「妳看起來很正常,爲什麼要住進來?」病友好奇提問。有些病友是住院常客,家庭變故、失去親人、生意失敗、感情錢財被騙,眼神空洞,像遊魂般飄搖在走道上,有人在公共電話前持着話筒講了半小時,卻沒有投幣。
有個在育幼院長大的小女孩,意識清醒時會請女兒教她英文,病情發作時,整個人失控拳打腳踢,得好幾個醫護人員同時協助,才能保護安撫她。
住院十天,女兒深刻體會到「世上苦人多,珍惜眼前一切,生命比什麼都重要」。在醫護人員的關懷及調整用藥下,醫生同意女兒提前出院的請求。
那是最難捱的時刻,也是我最心疼的時刻
陪伴女兒恢復往昔的笑容與活力,是出院後重要的任務。畢竟心理的感冒不像身體的感冒,吃完藥,多休息、多喝水很快就痊癒。
一開始女兒不想出門,以往有興趣的活動,一概提不起勁。早上一起牀就坐立難安,情緒起伏很大,憂慮這個,煩惱那個,往往是最難捱的時刻,也是我最心疼的時刻。
爲了安住她的心緒,在客廳的書櫃牆上貼了日課表八件事,讓女兒按表操課。一早起來,先在客廳對着空氣打拳一百下,穩住震顫的心。着色,也是女兒可以稍微靜心做的事。下午陪她到運動公園散步,邊走邊聊,放鬆心情。有時鼓勵她去圖書館看看書,即使她不想出去。偶爾帶她到外地旅遊。
讓我驚訝的是,過去她整理行李如同家常便飯,現在卻困難重重。只能說大腦是神經的中樞,腦內分泌失去平衡,影響實在太大了,若非親眼看到,很難體會與理解!
還有一項伴隨生病而來、令人不解的疑惑:女兒的心智居然退化到像兩、三歲小孩般,每每駐足在月曆前,無助又無奈地說:「媽媽這一天不在家!」「媽媽這一天也不在家!」反覆碎念着媽媽不在家,顯露出驚慌的神情,像極了小孩子看不到媽媽,缺乏安全感的模樣。
女兒每天重複同樣的憂慮與困惑,我能做的就是傾聽與陪伴,給她正向的迴應與鼓勵。出門時帶着她一起出去,無論如何,這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要去面對,要去接受。女兒起初無法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我告訴她,「每個人都可能生病,這只是心理感冒了,配合醫師的診斷按時服藥,一定可以恢復健康的。」
女兒曾經是運動選手,深知「運動可以促進分泌腦內啡,腦內啡能緩和緊張,產生幸福感」,於是,她下定決心參加腳踏車環島的行程。十天的腳踏車環島,每天邁力踩踏,不管烈日、強風、冷雨,伴隨好山好水和上下坡,她累得每晚倒頭就睡,失眠問題不藥而癒!
環島結束後,每日出發前的勵志歌依然在家中隨點隨播,聽得我也跟着熱血奔騰。幾個月來女兒緊鎖的眉宇展開了,美麗的臉龐綻放出燦爛的花朵,我的心也跟着舒放。
女兒再度忙碌起來,一樣繁雜的工作、一樣應接不暇的電話與加班,但她已經知道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覺察情緒。回診時,她向醫師提出停藥的要求,醫師看着她的成長進步,談笑自如,准許她「畢業」。
這場無預警的病讓我們學會理解、包容與愛;能夠陪伴女兒走過人生風暴是我最感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