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老化 兒少安置更艱難

隨着寄養爸媽老化,新血召募不易,使國內寄養家庭難以大幅成長,安置問題恐愈來愈嚴峻。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月中旬爆發的兒盟轉介保母虐死童案,讓兒少家外安置受到關注,儘管衛福部近年力推家外安置去機構化,但隨着寄養爸媽老化,又受限不婚不生社會氛圍等多項因素影響,新血召募不易,其他如親屬安置、團體家庭又各有侷限,使國內寄養家庭難以大幅成長,安置問題恐愈來愈嚴峻。

據衛福部去年中統計,兒少家外安置仍以機構爲主,佔百分之五十點三二,其次爲寄養家庭百分之卅四點七一,親屬安置僅百分之五點六一,由生輔員爲照顧者的四人團體家庭佔比僅百分之二點四四,顯示家庭式安置以寄養家庭爲主力。

家扶基金會承接全臺近八成的寄養家庭服務,家扶社工處長陳乘斌說,臺灣親屬安置率極低,除安置費不足,也因華人親屬關係易衍生界線議題,再者恐因家庭支持系統本就偏弱,親屬力有未殆;提供特殊照顧需求的兒少團家,則有法律定位不明、人力成本過高等問題。

近年寄養家庭最大挑戰是開發生力軍,家扶寄養家庭中,五十五歲以上爸爸佔近六成六、媽媽佔五成七,服務年資十年以上佔四成六。陳乘斌分析,時代氛圍、家庭結構改變、中壯年飽受生活擠壓,不敢生養孩子,哪有心力照顧寄養童?

除寄養家庭老化,居住空間也是一大難關,不少人想擔任寄養家庭卻因居家環境不符規定作罷。陳乘斌建議,政府應釋出社宅空間,優先讓寄養家庭、團體家庭入住,也能就近提供寄養家庭支持性服務,針對特殊孩子提供在宅育兒、早療等。

宣佈年底前終止全臺寄養家庭服務的臺灣世界展望會表示,社工人力不足、寄養家庭愈來愈難召募,且當代多數寄養童爲特殊兒少,照顧更困難,建議應走向機構式或團家的照顧模式。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各種家外安置資源都不會偏廢,現已放寬補貼家屬安置費用資格,減輕旁系親屬經濟負擔,團體家庭近年也快速增長,預計明年將逾五十處,同時研議修法,讓團家有明確法源依據,寄養家庭則將持續召募,並針對不同照顧難度提高照顧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