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爆發,牛市又輪到中字頭股票了!
牛市的氛圍,又輪到了中字頭股票。
10月10日,中字頭股票大幅拉昇,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築、中國交建、中船漢光、中糧科技等十餘股漲停,中國電建、中國核建、中國中冶等多股漲超8%。
由於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國企的資產回報能力天然要弱。現在,這種偏見恐怕很難再成立了。
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16年-2021年底,中央企業共"壓減"法人戶數1.9萬餘戶,佔總戶數的38.3%,且均將管理層級砍到5級以內,低效資產、無效資產及時處置。截止2021年底,中央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爲69.4萬元/人,比2012年提高了82%。
著名國企掌門人、執掌過四家世界500強國企的寧高寧之前在採訪中就提到:"如今國企的競爭壓力不比私企小,想混日子將來肯定是不現實的。"
效率提升帶來盈利能力的同步上揚。
廣發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特別是2021年之後,國企盈利能力已顯著高於民企。與之相悖的是,國企的估值水平依然遠低於民企(不到一半)。
由此可見,國企估值重塑的提法,並非政策的一廂情願,而是經營質量提升的內在要求。
國資委也曾表態,國企今後要聚焦全員勞動生產率、淨資產收益率、經濟增加值率等指標,有針對性地抓好提質增效穩增長,切實提高資產回報水平,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
國企資產回報率的提升依然是未來的一大重要看點,這不僅對資本市場意義重大,更關乎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試想一下,目前國有資產體量大約在300萬億左右,如果資產回報率提升一個點,就可以多出3萬億財政收入。對於當下減稅降費以及土地財政降溫留下的缺口,這無疑是一個最有力的直接補充,也會給宏觀政策調控帶來充分的騰挪空間。
國企完全有這個能力做到。
過去十年,央企累計投入6.2萬億元研發經費,佔比超過1/3,其中2022年的研發投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突破並儲備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在電網、通信、能源等關乎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領域。
二十年前,人才就業首選外企,私企次之,最後是國企。如今在某些行業,順序恐怕要倒過來了。
人才,資金,技術,管理,今天的國企已不輸民企。
借債投資,借債消費,借債還債,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源自債務驅動。是否具備可控風險下的"加槓桿"空間,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經濟增長能否繼續。
對比當下的國企與民企,前者有着更大的債務擴張空間。
2015年以來,央國企"去槓桿"成效明顯,民企則不降反增。2017年-2021年,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從60.4%降爲57.1%,同期民營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由51.6%增長至57.6%。隨後各自延續趨勢,如今民企的槓桿率已反超國企。
再者,國企還有明顯的融資成本優勢。
目前民企、央企信用債的信用利差相差170bp,民企、地方國企信用債的利差相差143bp。這意味着,央國企的融資成本比民營企業低1.4%以上
因此,如果要選擇一個部門來加槓桿拉動經濟,國企的動力和潛力顯然更大,特別是在當下民營經濟信心受挫的背景之下。
廣發證券的測算數據是,如果把央國企的債務率拉回2016年的高點,那麼總共可以新增約15萬億的信貸。
按照現在每4元信貸帶來1元GDP計,國企加槓桿最多可釋放3.75萬億GDP,對應約3個點的增長水平。
須知,強調國企絕不是否定民企。
幾十年以來,圍繞民企和國企究竟誰纔是國民經濟主角的討論汗牛充棟。有人支持國進民退,有人呼籲國退民進,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筆墨官司沒少打。
現實的中國經濟要遠比學術討論來的精彩——中國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創舉。
當下重新強調國企的價值,不過是歷史進程中的又一次客觀要求。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爲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