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40週年 陸學術單位徵文

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40週年,大陸學術單位徵文。圖爲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澎湃新聞╱清宮畫家繪製)

澎湃新聞報導,2023年適逢康熙統一臺灣340週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及《臺灣歷史研究》期刊官方微信公衆號16日發佈《「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40週年暨兩岸關係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徵文啓事》。

徵文啓事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與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合作,擬於2023年9月9月22日至25日,在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共同舉辦「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40週年暨兩岸關係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此番研討會徵文參考選題共有16個:1、康熙統一臺灣研究;2、自遠古迄今的臺灣歷史研究;3、臺海兩岸關係歷史變遷研究;4、歷史上的閩臺行政關係研究;5、臺海兩岸經貿交流研究;6、臺海兩岸文化交流研究;7、臺海兩岸人員往來研究;8、歷史人物與臺海關係研究;9、大陸對臺政策研究;10、臺灣對陸政策研究;11、臺灣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與地位研究;12、臺海局勢與國際關係研究;13、臺海和平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研究;14、臺灣史研究學術述評;15、臺灣與潮汕地區的經貿、文化交流及人員往來研究;16、其他相關問題研究。

啓事強調,論文應遵循學術規範,爲原創學術成果,不存在任何學術不端行爲,且尚未公開發表。論文語言爲中文(簡體漢字),論文格式按照《臺灣歷史研究》技術規範處理,篇幅儘量控制在2萬字以內。

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介紹,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強佔38年的臺灣。鄭成功於該年去世後,繼位的鄭經及其後的鄭克塽都繼續堅持抗清立場,意圖自立一國。清王朝收復臺灣的策略總的來說是剿撫並用,前後期不同。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前,大陸戰事不斷,清朝海軍力量比較弱小,對鄭氏政權以撫爲主;康熙二十年以後,則因剿寓撫。

初期,雙方的多次和談都歸於失敗。但清王朝的招撫政策也取得明顯成效,鄭氏政權大量官兵投降清朝,嚴重削弱鄭氏勢力,提高清軍戰鬥力尤其是水戰能力,清軍逐漸由劣勢變爲優勢。

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時機逐漸成熟。康熙大膽任用熟悉海戰的施琅爲福建水師提督,授其全權收復臺灣。施琅認爲澎湖是臺灣門戶,決定先佔該地,可使臺灣不攻自破。臺灣方面也積極備戰,派最得力的戰將劉國軒守衛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7月,雙方在澎湖激戰。清軍在海戰中全殲鄭軍主力。困守孤島的鄭克塽見大勢已去,投降清王朝。

臺灣迴歸後,康熙採納施琅等人建議,設臺灣府,隸屬福建。臺灣府下設三縣--臺灣縣(臺南)、鳳山縣(高雄)、諸羅縣(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颱灣,所建臺灣府縣組織完全與大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