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張彥:從青蔥少年到泰山學者

“創新的本質在於將創新意識的感性願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實現創新活動由感性到理性思考的飛躍。”這句話是濟南大學年僅33歲的泰山學者張彥博士說的。

張彥是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1989年出生的他,從學生時代就獲獎無數,留校任教後在教學科研的路上繼續前進,不斷創造新成就。

嶄露頭角的青蔥少年

2014年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15年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2016年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2017年“挑戰杯”國賽一等獎團隊主要負責人、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這些耀眼的榮譽都歸屬於一個青蔥少年——張彥。

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再到攻讀博士研究生,張彥就實實在在地將“勤奮”二字做到了極致。“五加二、白加黑,”與他一同參加“挑戰杯”國賽的同學用這個詞來描述他的勤奮,這是他的學習常態。起早貪黑,“泡”在實驗室裡的生活他早習以爲常,週末也基本不會休息。即使放假,他也會抱着電腦,在家裡繼續敲鍵盤,讀博以來從沒有過一個完整的寒暑假。我們問他爲什麼這麼勤奮,張彥淡然一笑:“笨鳥先飛嘛!”從進入濟南大學到碩士研究生畢業,張彥就是學院有名的學霸,學霸不“笨”,他更懂得“勤爲徑”的道理,而且一以貫之,在自己的學習研究路上付諸於實踐。他相信,憑自己的努力,不論在哪裡學習,一樣可以取得驕人的成績;他相信,用自己勤奮的汗水,一定會將科學研究之樹澆灌得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學生時代,張彥就已在學術研究中嶄露頭角。在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由張彥和李麗、李帥、樑琳琳等同學完成的“用於居家式疾病診斷的紙基自供能燃料電池的研製”一舉獲得全國一等獎,山東高校僅有5件作品獲得一等獎。就在參加決賽前夕,張彥還收到了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領獎的函件,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在讀博士研究生每年僅20人獲得該獎項。至於張彥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更是代表了濟南大學學生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以第一作者在Nano Energy、Chem. Commun.、Carbon等期刊發表影響因子6.0以上SCI收錄學術論文7篇,研究結果被邀作爲Chem. Commun.、J. Mater. Chem. B封面文章發表,研究論文被陳洪淵院士等在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被引300餘次,並收到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 Soc. Rev.執行主編髮來的賀信,祝賀張彥發表在Chem. Commun.上的論文引用次數(2015年)位於RSC數據庫綜合性期刊論文引用次數的前10%,一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此外,張彥作爲第一或第二發明人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6項。主持濟南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重點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際領先”省級鑑定成果1項,參與“86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

一念執着,勤於探索,他的夢想在實驗鑽研中鐫刻青春的魅力;一份責任,敢於挑戰,他的身影於課題攻關中綻放自強的精神;一腔熱情,勇於創新,他的汗水在成果創新中流淌奮鬥的詩篇。

傳幫帶,讓他成爲濟大鐵桿“粉絲”

張彥可謂是濟南大學的忠實“老粉”。

2007年他考入濟南大學進行本科學習,4年後成功考取本校碩士研究生,2014年又成爲濟大第一批博士生。一路走來,跟濟大朝夕相處十餘載,這裡的一草一木、師生情緣都深深地紮根在了張彥的心中。每每談到導師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學院和學校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時,張彥都是萬分感激。縱然已收到985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書,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濟南大學。他說:“是濟南大學、導師和實驗室團隊讓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成果來回饋母校,爲學校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這樣一個懂得感恩和戀念“舊情”的科研人才留在了濟大,爲學校的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在濟大的學習生活中,有一種現象深深地吸引着張彥留在這裡,持續奮鬥。

本科期間的他就進入了實驗室,和老師、研究生學長學姐做着同樣的事,他們亦師亦友,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一起成長。實驗室裡,這種“傳幫帶”的傳承協作精神讓張彥在科研的路上少走了不少的彎路,也積累了經驗,受益匪淺。張彥說:“一個人可以走的更快,一羣人可以走的更遠。”當志同道合的“戰友”聚集在一起,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大家各抒己見,進行頭腦風暴,就會產生很多創意和契機。在濟大有優秀的師資團隊引領,在濟大有耐心爲你答疑解惑的師長師姐,在濟大還有“朋輩互促”的氛圍,這種通力合作、教學相長、薪火相傳的理念深深地影響着張彥。

創新育人,傳承學術創新精神

博士畢業後的張彥選擇留在濟大做一名教師。

2018年起,張彥擔任學院本科生的基礎課教學和畢業生的畢業論文指導等教學工作。他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將課程教學與大學生科技創新相結合,新開設並主講系列創新課程《大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啓發》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在新生入學第一課上就早早地讓同學們瞭解科創、激發創新思維和學習熱情,綜合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養,增強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爲後期更好的參與科創做好準備。

談到科技創新、組建科研小組、指導學生團隊參賽,張彥副教授總是滔滔不絕。從申報書的撰寫到參賽視頻的錄製、從路演PPT的準備到科創成果的亮點展示,他總是細緻入微地給學生指導,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參賽經驗與同學們分享。他講到,有時一次科創競賽成績的落差可能不是因爲項目創意不足,而是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小細節考慮不周導致的,所有環節應該作爲一個整體去準備,從而在決賽現場呈現出應有的水平。在模擬答辯中,張彥副教授總是親歷親爲,不放過任何一個成功的可能,他結合歷年來指導科創競賽的經驗,將經常被提問的問題類型和專家關注的重點等建立了“動態”問題資源庫。他說,只有經過這種身臨其境的路演,同學們不斷感受與實踐才能快速進步。我想這大概就是在問題中求索,在挑戰中創新,在實踐中成長。

張彥依託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設定本科生科創課題,構建了由研究生、本科生學長、大一新生共同參與的梯次互動大團隊,激發本科生、研究生作爲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又一次將讀書期間“傳幫帶”的團隊協作精神進行了傳承,同時也實現了“課題研究——學生培養——團隊建設”之間的互動。通過課題研究使學生的創新素養不斷提升,學生的進步又促進了團隊集體力量的擴大與延展,從而創新更多的研究成果,使得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實現了良性循環。由他指導的學生團隊榮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賽特等獎、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山東省研究生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省級獎勵多項,他本人也多次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爲“優秀指導教師”。

他還藉助系列競賽平臺錘鍊高年級研究生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遴選優秀研究生作爲本科生朋輩導師,指導“學徒式”本科生科創競賽,推動導學相長聯動效應。

張彥副教授大膽創新,將科創競賽植入到特色課堂,厚植創新沃土,激發學生興趣,結合大學生科創項目、創新競賽等活動,通過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專利申請及學術交流等科研訓練,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科研成果得以應用和落地。他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教學理念,重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學科交叉與科研反哺教學,時刻踐行着作爲一名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021年,由於京華,張彥老師指導楊紅梅、於海瀚、王佳俊的一體化紙基集成器件的製備與化學傳感應用,榮獲山東省研究生優秀成果一等獎。楊紅梅也是一名實實在在的濟大人,她本科、碩士、博士也都在濟大就讀,2022年6月博士畢業後的楊紅梅在濟大攻讀博士後,她也將這種“傳幫帶”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她與張彥老師一起指導本科生參加科創活動,正在取得成果的路上,濟大的學術創新精神也正在延續。

(稿件來源:濟南大學文/劉珂珂 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