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產業白皮書勾勒10年藍圖

圖二 : 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左3)發表2024年新版白皮書,共有現任副總統及下屆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中)與產官學研各界代表出席見證。(攝影:陳念舜)

[作者 陳念舜]

面對近年國內外政經情勢快速演變,機械公會在今年初與工研院合作發表新版《臺灣機械產業白皮書》,並勾勒出了2035年機械產業的發展情境及目標爲:產值倍增突破3兆、附加價值率達到35%以上、與人均產值新臺幣600萬元的10年藍圖。

基於當前國際政經情勢快速變化,景氣循環波動的時間與幅度都讓許多人措手不及,包含2018年起歷經美中貿易/科技戰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俄烏、以哈戰爭爆發導致全球在能源、金融與原物料危機等地緣政治衝突,造就供應鏈已明顯產生變化,而由全球分工、亞洲製造,轉向更強調韌性的短鏈化、區域製造發展。

例如近期因爲政府持續擴大禁止工具機銷俄羅斯、白俄羅斯清單,甚至波及土耳其市場,便導致廠商好不容易拓銷的新市場,可能拱手讓人,中國大陸工具機去年銷俄已成長6成。另有因爲現今半導體制程設備需要高精密度及穩定度,臺灣產製機械設備已進入半導體後段封裝及測試,造成臺灣電子設備、檢量測設備長期居機械設備出口項目首位,未來也不排除配合護國神山位移,到世界各地佈局生產基地。

還要加上因應極端氣候變遷驅動節能減碳需求,包含在風力、太陽能、氫能發電,以及節能、儲能及電動車等領域所延伸出的龐大商機;並利用智慧化設備來提高生產能效,已成爲機械產業重要發展利基。由於臺灣機械業以出口爲主,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具極高的性價比優勢,將是難能可貴的大好機會。

機械產業十年磨一劍 白皮書勾勒3大主軸藍圖

然而,機械畢竟爲工業之母和所有科技的基礎,更是展現國力所在,許多基礎關鍵技術、元件與模組、跨域整合應用領域等,皆須全國耗費十年磨一劍或甚至數十年累積的能量。爲使業者能持續根留臺灣深耕及永續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應有一份完善的產業發展藍圖規劃,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補足產業缺口,強化國際競爭力。

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在發表2024年新版白皮書時,不僅有現任副總統及下屆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與產官學研各界代表出席見證,且先從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技術等5大面向,點出影響機械展業發展的重大趨勢。

根據臺灣歷史最悠久,明年即將成立滿80週年的機械公會(TAMI)統計,如今臺灣機械業從業家數超過1萬4,000家、從業人口更超過27萬人,而成爲第三個產值超過新臺幣兆元產業。雖然2023年機械業總產值約爲1.21兆元,較2022年1.45兆元減少約0.24兆元,但是到了2024年元月已可見出口由負轉正成長的春燕。

白皮書中也邀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執筆,描繪出了2035年臺灣機械產業的發展情境與目標:產值倍增突破3兆元、附加價值率達到35%以上、人均產值600萬元。魏燦文認爲:「此由業界向政府建言,妥善擬訂長遠的產業政策,也是支持臺灣機械業成長及永續發展重要助力。」並針對產業發展瓶頸及挑戰,彙整6大類政策建言:

1.支持產業深化關鍵技術差異化與產品研發創新;

2.建構高效能產學研協同合作網路,打造跨業平臺整合資源;

3.協助產業人才延攬與培育,也是業界提出最多建言的項目;

4.國產機械設備方案導入補助,須從國安戰略考量,而不只市場機制,並強化自主供應鏈;

5.協助業界強化國際市場行銷;

6.強化營運及金融財政支持措施,鼓勵機械業上市(櫃)籌資。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4月(第101期)IPC增智慧保安全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4.4月(第101期)IPC增智慧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