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增持不低於1億元,最終只買了2889元!

屢次增持後,*ST泛海的控股股東卻在最後一次增持“失約”。

1月4日晚,*ST泛海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泛海”)計劃自2023年9月5日起4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增持金額爲1億元—2億元。截至2024年1月4日,上述增持計劃期限屆滿,中國泛海因實施上述增持計劃合計增持公司股份1100股,合計增持金額爲2889元。

公司表示,受自身資金壓力及融資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中國泛海在承諾期限內增持金額未能達到增持計劃的金額下限。公司控股股東未能履行承諾,違反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0號——股份變動管理》的有關規定。

曾多次增持試圖保殼

2023年5月,*ST泛海曾連續多個交易日低於1元。公司隨後發佈了董監高及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的增持計劃。

公司部分董監高計劃合計增持不低於3000萬元公司股票,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通海置業、華馨資本計劃各增持2500萬元至5000萬元(後調整爲控股股東中國泛海增持4000萬元至8000萬元,通海置業、華馨資本各增持500萬元至1000萬元)。

此次增持計劃公佈後,公司董監高及控股股東不斷增持公司股份,*ST泛海的股價自此也不斷走高,並一度從退市的邊緣拉回。公司2023年6月2日發佈公告稱,中國泛海增持計劃已實施完成,截至2023年6月2日,中國泛海於增持計劃披露後以集中競價方式合計增持公司股份8912.56萬股,合計增持金額爲8476.45萬元。

與此同時,中國泛海計劃自2023年6月5日起3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增持金額爲5000萬元—1億元。

2023年8月4日,*ST泛海發佈了董監高增持計劃完成的公告,截至2023年8月4日,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合計增持公司股份3096.93萬股,合計增持金額爲3006.50萬元,增持計劃實施完成。

2023年8月9日,*ST泛海發佈了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實施完成的公告。截至2023年8月9日,華馨資本、通海置業合計增持公司股份1036.30萬股,合計增持金額爲1002.19萬元,增持計劃實施完成。

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剛完成增持,*ST泛海又一次公告,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計劃增持公司股份5000萬元—1億元。

2023年9月4日,*ST泛海再次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增持計劃實施完成,截至2023年9月4日,中國泛海於增持計劃披露後以集中競價方式合計增持公司股份2743.06萬股,合計增持金額爲5003.95萬元。

此次增持計劃剛完成,中國泛海又計劃出手增持*ST泛海1億元—2億元。

2023年12月11日,*ST泛海公告,截至2023年12月9日,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合計增持公司股份314.87萬股,合計增持金額爲769.47萬元。此次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增持金額遠低於計劃的最低金額5000萬元,公司表示,受自身資金壓力及融資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在承諾期限內增持金額未能達到增持計劃的金額下限。

從*ST泛海的增持過程可以看出,公司前期積極增持並帶動了股價的明顯反彈,但後期增持明顯乏力,並導致公司股價最終再次跌破股票面值。

中國泛海的一致行動人最後一次增持計劃未能完成,中國泛海的增持計劃同樣“泡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公司股票提前告別了A股市場。

12月28日,*ST泛海公告,公司收到深交所下達的《事先告知書》,因股票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觸及深交所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擬決定終止*ST泛海股票上市交易。

恢復造血能力纔是關鍵

實際上,即便中國泛海不斷增持規避了面值退市風險,*ST泛海的財務退市風險同樣高懸。資料顯示,*ST泛海早在1994年登陸A股市場,是房地產行業最早一批上市公司。2016年巔峰時期,公司營收達到246.71億元,淨利潤達到31.09億元。2020年開始,公司業績急轉直下,公司對旗下部分地產項目及相關商譽計提了減值準備,當年淨利潤虧損46.22億元。此後,公司經營業績持續走低,2021年、2022年淨利潤均虧損超110億元。

公司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8.87億元,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爲-120.54億元,公司經營虧損有所增加,資產負債表未能得到改善。

*ST泛海股價接連大跌正是因爲公司預重整失敗後,公司面臨着“較大的財務類強制退市風險”。

多個歷史案例表明,“花式保殼”行爲最終將是白忙一場,唯有通過脫胎換骨式改革創新或轉型升級,恢復造血能力才能讓公司重回可持續發展之路。

黑崎資本首席投資執行官陳興文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根本性邏輯來說,保殼只是上市公司對於經營不善,爲了規避受到退市懲罰所熬製的“續命丹”,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歸根結底上市公司需要從本質上改變與優化主營業務的構造,築巢引鳳吸納優質的盈利資產與生意,持續擴充優化後主營業務的市場延展力與盈利能力來提升財務表現,通過一系列的併購重組持續吸引一二級聯動的戰略投資者形成資本聯盟,才能徹底完成從“保殼續命”到“養殼優化”的轉變。

他認爲,保殼行爲可能是因爲公司當前業務面臨問題,但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對業務模式和戰略進行深刻的調整。公司需要審視主營業務,識別弱點並尋找新的增長點。這可能包括產品創新、市場拓展或服務升級等方面的改變。而通過併購重組等行爲,可以爲公司獲取新的資源和能力,但關鍵是確保引入的資產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戰略方向相契合。

“保殼”只是一時之舉,但公司更長遠的目標應該是追求業務的優化和健康發展。陳興文表示,這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投資,以確保公司在市場上能夠持續地創造價值。

校對:祝甜婷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