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被證明是真的,但你卻始終無法接受的理論
現代科學認爲,人類誕生於200多萬年前,人類是由猿類生物進化而來的,在200多萬年前,猿類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當時地球上還生活着很多其它兇猛的生物,猿類生物爲了能夠長久的發展下去,於是它們選擇了羣居生活,羣居生活不僅僅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還能夠有效的抵抗外來侵略者,科學家經過研究得出,頻繁的交流能夠使猿類的大腦變得越來越聰明,由於猿類生物長期在一起交流,所以猿類的大腦變得越來越聰明,最終成功進化爲人類,人類從誕生以後就開始不斷的探索世界的奧秘,經過幾千年的科技發展,現在人類已經對世界有了大概的認知。
在人類科技發展的道路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說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爲人類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或許人類的科技發展要倒退幾百年的時間,科學是講究證據的,想要證明一個理論是對的,就必須有足夠的依據和實驗結果的證明,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理論,不過其中有一些理論被證明是真的,但是很多人卻無法接受它們,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你無法接受的理論。
第一個理論——巴納姆效應
隨着人類科技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給人類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人們在無法排解這些心理壓力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去算命,經常會有人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目前算命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塔羅牌、抽籤、生辰八字、星座屬相等等,有一些算過命的朋友應該知道,一些大師們對自己的事情非常瞭解,而且預言的也很接近自己,難道說這些大師們真的什麼都知道嗎?爲了解開這個奧秘,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多研究,根據研究得出,能夠解釋這樣心理現象的效應被稱爲是巴納姆效應,它其實就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一般人會對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測試的結果有較高的評價。
而這些描述一般都比較模糊,並且這些描述都適合大衆,在很多人身上都能夠看到這些影子,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心理學家福勒將人格測試的實驗結果稱爲是巴納姆效應,他認爲,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比較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事實上算命大師對每一個人所說的內容都差不多,都是一些籠統的、概括性的描述,這會讓求助者認爲,算命大師的水平很高,其實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和我們主觀的驗證想法有關係,主觀驗證會對我們一系列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爲我們自己想要去相信這些事情的結果,所以很多人會找各種證明來說服自己,就算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說法,也能夠強加在自己身上,所以很多人才會覺得,算命大師非常厲害。
第二個理論——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這個思想實驗來自於量子力學,這個實驗最開始的目的是爲了證明量子力學的不可靠性,但是最後卻成爲了量子力學正確性的重要實驗,薛定諤的貓大概意思是:將一隻貓放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空間中,鐳的衰變存在一定的機率,這個機率是百分之50,如果鐳發生衰變,就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這時候毒氣就會釋放出來,貓就會死亡,如果鐳沒有發生衰變,那麼就不會釋放出毒氣來,這時候貓就不會死亡,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的兩種狀態的疊加。所以貓就應該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隻即死又活的貓被稱爲是薛定諤的貓。
當時愛因斯坦在聽說了薛定諤的貓之後,表示非常高興,他給薛定諤回信道:你的貓實驗說明了我們的意見完全相同,既包含了死亡的波函數不能被用來描述現實的狀況,在現實世界中,貓怎麼可能處於既生又死的狀態呢?不過這個實驗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不同的,在2015年的時候,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成功拍攝出了光同時表現波粒二象性的照片,底部的切片狀景象展示了光線的粒子特性,頂部的景象展示了光線的波特性,這使得薛定諤的貓在微觀世界中得到了多次驗證,薛定諤的貓展現了量子疊加特性,並且還被運用於量子計算機中。
通過薛定諤的貓,科學家還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觀點,科學家認爲,在封閉的箱子裡,其實存在兩種不同狀態的貓,一種是活着的貓,而另一種是死亡以後的貓,當我們沒有打開箱子時,那麼這兩個平行宇宙就會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即死又活的貓,當我們打開箱子後,由於出現了觀測者,這時候另一個平行宇宙就會消失,而疊加態也會消失,此時我們只能夠看到一種狀態的貓,而關於平行宇宙的說法在科學界也有很多種,科學家認爲,在我們的宇宙外面應該還存在其它的宇宙,不同的宇宙所蘊含的規律都是不同的,不過在某種情況下,平行宇宙也會出現重疊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就是疊加態,目前科學家也在積極的研究平行宇宙的奧秘。
雖然很多人不相信這種事情是真的,但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雖然目前它只能夠發生在微觀世界中,但是微觀世界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的宏觀世界就是由衆多微觀世界組成的,未來隨着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說不定我們能夠發現更多微觀世界的秘密。
第三個理論——引力加速理論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比薩斜塔的實驗,在1590年的時候,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了一次落體實驗,用兩個重量相差十倍的鐵球從高度54.5米的比薩斜塔上面同時下墜,最後發現這兩個鐵球竟然同時落地,這個實驗,推翻了2000多年亞里士多德的有關論斷——物體下墜的速度與自身重量成正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輕的物體下墜的速度要比重的物體下墜的速度慢,這是因爲阻力的緣故,爲此,科學家做了很多實驗,科學家在真空的環境中,將羽毛和蘋果同時落下,最終發現,兩個物體是同時墜落地面的,這說明地球引力對於任何物質都是一樣的,在正常環境中,因爲空氣阻力和物體的空氣接觸面、空氣速度、以及物體自身形狀有關係,所以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大質量的物質收到的空氣阻力要比小質量的物體受到的空氣阻力大。
第四個理論——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被稱爲是責任分散效應,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效應,是指當發生某一件事情時,單個人的責任感更強,而集體中的個人責任感最弱,比如說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如果周圍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你會盡可能的去扶起這個老人,但是如果你周圍有很多人都沒有行動,那麼這時候你也不會上前去扶老人,這到底是爲什麼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責任分散之後,沒有人願意承擔,因爲會有人去做,用不到自己,除此之外也會產生從衆效應,看到別人無動於衷,自己爲什麼要先行動呢?等別人都行動了,自己再開始行動也不遲,而且這時候人的比較心理也會作祟。
只要有旁人在場,人類就會開始評估自己的行爲,並將自己和他人比較,生怕自己會多付出一些,比如說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如果將一件事情交給你一個人去處理,相信很多人都能夠完成,只不過有一些人能夠完成的很好,而有一些人完成的不好,但是如果這件事情交給兩個人或者幾個人去處理的時候,最後你會發現,這件事情根本沒有人去做,因爲每個人會覺得,我不做別人也會做的,畢竟這件事情又不是交給我一個人去完成,最終科學家得出,當很多人在場的時候,責任就會分散,這會使得很多人產生別人去做的心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高。
而且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科學家認識到這種效應最早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在1964年的時候,美國紐約公園發生了一起命案,當時轟動了整個美國,引起轟動的並不是死者,而是現場38位旁觀者,當時竟然沒有一個人報警,按理來說,報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自己也不會損失什麼,但就是因爲旁觀者效應,所以導致沒有一個人報警,之後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發現,在集體活動中,個人責任感都會降低。
第五個理論——不確定性原理
不確定性原理非常直觀的體現了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之間的差異,而且表示非常簡單,不確定性原理的核心人物是海森堡,其最核心的觀點是不存在一個確定的量子,那麼什麼叫確定的量子呢?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個籃球,只要我們輕輕一扔,它就會飛得很遠,而這符合因果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量子的初始值,比如說它的速度,它的距離,都是能夠計算出來的,在很多物理學家眼中,過去和將來是沒有區別的,因爲都能夠通過科學計算出來,而不確定性就打破了這個觀點,簡單來說,如果你向前扔籃球,而籃球居然到了你身後,這是不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測不準原理是海森堡認爲電子是一種粒子,又是可以描述爲一種波的粒子,簡單來說就是,你無法同時確定一個物體的精確位置和它的精確速率,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體的確切位置和確切速度都是沒有意義的,現在我們知道,除了電子和光子,其它所有微觀粒子的運動都是非常詭異的,我們不能夠準確的同時測量出它們的位置和動量信息,不得已採取概率的形式描述它們的運動規律,這是微觀世界粒子的本質屬性,那麼爲什麼我們無法同時測準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呢?根據研究得出,如果有一個電子,你想要測量它的位置就需要用光子或者其它粒子去撞擊它。
你想要把電子的位置測量的越精準,那麼就需要使用的波長越短的光,因爲波太長就會直接繞過去,而光的波長越短能量就越高,這會使得將電子撞飛,這樣電力的動量就更加不確定了,簡單來說就是你越是想要測準電子的位置,就會對它產生更大的干擾,所以科學家認爲,我們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位置和動量,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和現在的經典力學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一些相信經典力學的科學家來說,不確定性原理無疑是顛覆人類科學的一種理論,因爲在我們的經典力學中,任何物質的運動軌跡和運動速度都是能夠計算出來的。
比如說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自轉,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夠計算出地球自轉的速度、傾角等等,還能夠計算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和方向,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地球和太陽的運動,但是通過公式,我們能夠準確的計算出來,這就是經典力學的魅力,在經典力學中,過去和將來是一樣的,都能夠計算出來,比如說彗星多少年後經過地球,太陽多少年後滅亡等等,而在微觀世界中,這些就被打破了,雖然目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被稱爲是科學界的兩大支柱,但是這兩個學派卻無法融合在一起,這說明在我們的世界中,一定存在人類還沒有發現的奧秘,否則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目前科學家也在積極的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