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對房地產支持具針對性,爲金融市場提供緩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偉澤 香港報道
3月1日香港金融學院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合辦的“全球金融穩定展望”研討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金融顧問兼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Tobias Adrian指出,在IMF的評估中,中國政府在包括爲房地產商提供融資支持和援助“保交樓”項目等方面的措施具有針對性,爲金融市場提供了緩衝。
2023年IMF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提到,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同時存在溢出風險。在近一年之後再談及相關問題,Tobias Adrian指出,這些措施有助於緩和及減輕房地產領域發展放緩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Tobias Adrian進一步表示,中國房地產價格將如何進一步調整,以及相關的損失將如何延伸,這兩個方面仍存在不確定性,IMF正在仔細觀察事態的演變,但基於目前中國已採取的措施,這並非嚴重的金融穩定風險。從轉變增長模式和重塑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更像是一種結構性轉型。
研討會上也對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展開探討,Tobias Adrian指出,IMF金融穩定委員會一直在處理非銀行金融部門的金融穩定問題,並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進展。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承受巨大壓力。如今,金融機構在使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影子銀行更具彈性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監管套利是影子銀行的主要特徵,但銀行和保險監管機構已經在積極應對和減少這種套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就非銀行金融部門的相關問題,在當天的研討會上,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指出,對於香港而言,香港金管局最擔心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對衝基金,目前仍在關注其對市場可能造成的風險。
對於地區銀行危機問題,Tobias Adrian指出,全球金融市場在2008年以來的改革中受益,如今,全球金融系統中資金更充足同時流動性更高。在瑞士信貸危機中,AT1債券在困境中創造了緩衝空間,這些緩衝措施能確保金融穩定,而不會讓納稅人付出代價,這是2008年後改革所帶來的好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