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裁員背後:市場打法已變

8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IBM中國方面確認將徹底關閉中國研發部門,涉及員工數量超過1000人。IBM方面稱:“IBM會根據需要調整運營,爲客戶提供最佳服務,這些變化不會影響我們爲大中華區客戶提供支持的能力。”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近年來IBM的業務的確不如往昔紅火,部分員工也有山雨欲來之感。在市場人士看來,陪伴中國走過30年的IBM如此境況多少令人惋惜,但這也是IT服務、大數據行業市場競爭的結果,無論是走是留,市場的打法與邏輯早已悄然改變。

突發裁員

對於裁員情況,有IBM前員工對北京商報記者進行了確認。此前在IBM從事諮詢(Consulting Manager)的羅小姐離職不久,她表示,網上盛傳的IBM裁員賠償N+3,外加兩個月緩衝期的消息屬實,並稱有些員工目前有希望爭取到2N的賠償,外加6個月緩衝期。

北京商報記者登錄IBM中國官網發現,招聘信息依然很多,涵蓋了從諮詢到軟件工程多個門類,其工作地點雖然可以選擇,但多不在國內,主要在菲律賓呂宋島、印度班加羅爾等地。

對於IBM裁員,其前員工表示並不意外,羅小姐稱,自己此前在“四大”做諮詢工作,後來跳槽到IBM,以前的項目多得接不過來,需要有所選擇,而近一年在IBM總有一兩個月無事可做,能接到項目就好,更談不上挑挑揀揀。

在採訪中,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一些IBM員工對裁員有預感,但不知何時到來。本次裁員前,公司員工還正常上下班,一些技術人員甚至還在加班,隨後部分員工就發現無法登錄公司內網,研發和測試崗位員工權限被收回,再之後,公司方面通知被收回權限的員工於週一進行談話,參與線上會議。

這場3分鐘便戛然而止的線上會議,更讓人感到突兀。IBM全球企業系統開發副總裁Jack Hergenrother在會議中表示:爲了支持IBM全球客戶和公司業務戰略,決定將開發任務從中國系統實驗室轉移到海外其他IBM基礎設施基地。這種轉變受到市場動態和激烈競爭的影響,近年來公司在中國的基礎設施業務有所下滑。

IBM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面臨的挑戰非常明顯。根據IBM 2023年財報,亞太地區在整體收入中的佔比僅有18.92%,遠低於美國市場51.19%的水平,也低於歐洲、中東等地。

從營收增速來看,IBM亞太地區的同比增速也僅爲1.6%,美國爲2%,歐洲、中東、非洲等地約爲3%。在華業務下滑,是拖累亞太收入的重要原因,財報顯示,2023年IBM在中國的收入下降了19.6%。

繼續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

實際上,IBM與中國緣分不淺。早在1995年,IBM中國研究院便已成立,這是IBM第一家在發展中國家成立的研究中心,也是IBM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1999年成立的IBM中國開發中心,是其全球最大的軟件開發基地之一。

在1994年,IBM便與長城公司合資建立了個人電腦生產廠,也是最早將PC產線定在中國的跨國公司,進入21世紀,IBM在華業務已經拓展到了諮詢、電信、工業製造等多個領域,除了美國本土之外,IBM在中國的部門架構最完善。

若用一句話概括IBM在華業務,那就是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IBM在硬件層面有存儲器、服務器等大型系統,軟件層面,IBM幫助客戶設計內部系統,公司擁有包括Lotus、WebSphere、DB2、Rational、Tivoli五大軟件,能夠滿足客戶開源創新需求,正是憑藉軟硬件基礎,IBM才能更好地拓展諮詢業務,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制定戰略。

此次調整的背後,IBM也表示並非徹底告別中國,只是撤出IBM中國系統中心(CSL)、IBM中國開發中心(CDL)的研發工作,並將實驗室轉移到海外其他基地,IBM在官方聲明中強調,這一調整不會影響其爲大中華區客戶提供支持的能力,公司仍將繼續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

全新的打法

正如IBM視頻會議中所說的那樣,在中國“降本增效”“甩開包袱”是市場壓力下不得已的選擇。隨着大數據產業發展,無論是華爲、中興這樣的ICT企業,百度、騰訊、阿里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乃至國內三大運營商,都盯着“數字化”這塊蛋糕,箇中的玩家既有能力,也有野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目前大數據供給總體處於過剩狀態,導致企業不得不低價競爭。在硬件層面,存儲設備、機房這樣的設施各家差不多,只能在價格上尋求優勢。在軟件層面,中小企業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同時又沒有太多預算,這就要求軟件的價格也要與客戶的體量相適應。

專家指出,對於IBM這種“龍頭”而言,放低身段、犧牲利潤並非那麼容易,尤其IBM此前的客戶都是政府、銀行這種大型機構,可以說是站在了數字產業的“主幹道”上,但如今的市場形勢,恰恰需要企業走進羊腸小道,挖掘細分羣體,掙一點辛苦錢。

長期以來,IBM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從基礎設施到前端諮詢的全流程服務,把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握在手中,但這種優勢在競爭中也逐漸消磨。以華爲爲例,華爲雲以華爲5G技術爲依託,由於其能更好地與在地5G網絡融合,能提供更低延遲的體驗,才聚集了更多客戶,也正是憑藉龐大客戶羣,才能在大數據領域給出更先進的方案,幫助企業智能化轉型。

更不用說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相比IBM,前者憑藉淘寶、天貓等應用積累了海量交易數據,從數據來源看,其涉及金融、物流、雲計算多個賽道,而且還能更迅速地反哺企業,例如利用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個性化推薦,這對於衆多中小企業而言,已經是離不開的服務,而這卻又是IBM的短板。

產業觀察家洪仕賓認爲,早期IBM在中國的崛起有賴於技術優勢,如今各家技術差距已經不再明顯,更關鍵的是,市場整體的打法、邏輯早已改變,所謂“得客戶者得天下”,與其比較誰的服務更優質,不如直接比誰的生態覆蓋面更廣。

有鑑於此,IBM在聲明中也強調,未來將轉向服務中國的民營企業以及部分在華跨國企業,但這能否讓IBM重煥新生仍是未知之數。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