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爲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判斷一個人是否強大,萬貫的家產和響亮的名氣並不能說明一切,而真正的本領是藏在背後的堅實基礎,這種堅實的基礎即使長時間不被世人稱讚,但也總有厚積薄發的一天。

修內而成就的外在是最強大的,低調不僅是一種隱忍,更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的最了不起的才華,是包裝強者的最佳衣裳。

雖然回顧一生只有寥寥無幾的枯燥事蹟,但正是這些單調的故事,才構成了世人稱讚的模樣,腳踏實地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謙虛謹慎的留下每一個印記,世人又怎麼會去投出責備的言語?

1956年四五月份,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爲一場下午茶時的爭辯,決定一起合作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一個月的友好競爭合作之下,由李政道執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正式問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57年,兩人就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爲了榮辱與共的朋友。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利"破壞,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獲諾獎後,兩人共同拒絕回國,事後的連環反應更是激烈,楊振寧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卻低調的彷彿消失在了大衆的視野之中……

拒絕回國

在科學的領域裡,國界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存在,鮮明的國家區別讓國籍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屬於自己的國家的,嚴格保密的科研成果是絕不可能隨意泄露給別的國家的學者,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在學有所成之後卻共同選擇了拒絕回到中國,留在了美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都貢獻給了美國。

基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即使是再偉大的科學家都免不了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和楊振寧自然是躲不了,然而李政道比楊振寧更早入美籍,卻爲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1945年和194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先後前往美國學習,去接觸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世界,學有所成之後,爲了能夠在更廣闊的世界裡發展,兩人一起拒絕回國,並將中國籍換成了美國籍。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比楊振寧要更早加入美國國籍,但是卻並未因此遭受和楊振寧等同或者是超過他的謾罵。

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不久之後,李政道就拒絕回到中國,選擇了留在美國,而楊振寧卻是在1964年才加入的美國國籍,正式成爲了一名美國公民,而爲啥國人只罵楊振寧呢?

同樣是拒絕回國,如果說李政道是低調的完成了一切流程,那麼楊振寧就是高調得不能再高調了。

"拒絕"一詞聽起來本就有些不近人情,而與李政道悄悄地改成美國國籍相比,楊振寧先後三次拒絕自己父親的苦苦勸說,執意留美,着實是更加無情,甚至還引得其父親楊武之破口大罵"不忠不孝"。

在那個孝義和愛國當先的時代,楊振寧無疑是觸犯了雙重禁忌,自然是逃不了國人的謾罵和詆譭了,而他本人卻也是對此毫不在意,在美國的生活也是隨心所欲,從不低調收斂,甚至和搭檔李政道也產生了至今都沒有修補的矛盾。

楊李之序

在1957年獲獎的那一篇物理學文章之中,李政道的姓名本該按照國際慣例(署名按照姓氏字母先後順序排列)排在楊振寧前面,但是在最終的成文之中,楊振寧卻寫在第一個。

不是李政道不在意名字的先後順序,而是當時獲獎的喜悅和楊振寧原配杜致禮的勸說,讓他不得不同意了楊振寧的想法,沒有多想就這樣決定了。而事後,李政道便再沒有和楊振寧一起合作過實驗,兩人的關係也開始慢慢冷卻……

其實當年的論文題目是李政道想出來的,所以李政道本該寫在前面的名字卻排在了後面,自然是有很多義憤填膺的人們爲他鳴不平的,也就導致了楊振寧在科學界的名聲其實並不是很好,在加上他本人在科學領域留給別人的印象,也使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與楊振寧不同,李政道除了研究物理學方面的理論,還會在費米實驗室做物理學的實驗,也就是說李政道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家,而楊振寧卻是出了名的"實驗臭手"。

在楊振寧的科學領域,他主要還是撰寫科學的理論文章,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因此在美國的物理界甚至還傳出了"楊振寧不會做實驗,是實驗物理學的幸運,也是理論物理學的幸運"的說法,慶幸他沒有在實驗物理學的領域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誤,也慶幸他將自己的理論研究天賦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擁有短板的人終究是不會獲得全方面的稱讚的,更何況楊振寧還是個行事高調的人,正所謂"樹大招風"是一點兒也不假的,越是站在高處,越容易被世人挑刺,更別說是那些能夠在茶餘飯後閒聊的八卦了。

年輕妻子

科學家在大衆的眼中,普遍是一個刻板又嚴謹的形象,但是楊振寧卻在2004年徹底顛覆了這樣的古板思想,娶了整整小了自己54歲的妻子翁帆,並且高調地在公衆面前曝光恩愛,一時之間,這樣的續絃打破了中國人婚配年齡差的記錄,甚至揚名海外。

私生活的不同尋常讓楊振寧的輿論度完全碾壓了李政道,而且李政道在中美關係解凍之後便立即回到了中國,在學術界過着幾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將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奉獻給了中國的科學事業,直到自己生病不得不回到美國哥倫比亞修養。

而熱度一直不減的楊振寧不僅常在清華大學開《周易》講座,還堅決的反對中國建大型對撞機。

這兩件事情讓他總是走在八卦媒體評論的風口浪尖。而在八卦媒體的領地裡,言辭本就是激烈而又洶涌的,只罵楊振寧的現象也自然是不足爲奇的。

這是一種缺少顧慮的高調,更是一種不圓滑的表現,這樣的表現足以讓人陷入輿論的打擊旋渦,久久不能脫身,若不是擁有極強的心理狀態,甚至根本脫不了身。

而若是將自己放在低調、圓滑的角度之上處世,少一些充滿爭議的事件公開,自然也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擔憂,覓得一片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