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辦公”的腳步不宜邁得過快

原標題:“混合辦公”的腳步不宜邁得過快

國內又有知名平臺企業加入“混合辦公”大軍。繼攜程之後,近日,去哪兒也開始正式推行“3+2”混合辦公模式,以入職6個月以上的標準工時正式員工爲主,將每週三、週五定爲靈活辦公日期。

近兩年來,“混合辦公”模式開始逐漸在國內外各種企業悄然出現。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辦公空間成本、提升員工滿意度、減少員工離職率……可以說,它的好處顯而易見,無需贅述。

那麼,屬於“混合辦公”的時代真的來了嗎?其實不然。

一來,記者多方查詢發現,多年來,“混合辦公”始終只是停留在極少數頭部企業的“試水”階段,還沒有全面鋪開。僅國內目前來說,已經公開獲悉的僅有攜程和去哪兒兩家規模較大的知名平臺企業,其他同規模企業是否也有此舉嘗試,尚未有詳細信息可查。

另一方面,即便是此前嘗試啓用“混合辦公”的一些國外頭部企業,近一兩年來也開始轉而強調辦公室辦公的重要性和時間佔比。例如,Google要求員工每週在辦公室工作3天,並宣佈管理層可在評估員工績效時將無故缺勤考慮在內;去年5月,亞馬遜要求員工每週至少“簽到”3天,因爲公司高層認爲這一改變將有利於加強溝通、職業發展和企業文化。迪士尼、星巴克等大公司也都提出要求,號召員工花更多時間待在辦公室。

“混合辦公”在多年前異軍突起,正當所有人以爲其會席捲整個職場之時,似乎方方面面又變得審慎起來。筆者認爲,作爲一項事關用人單位日常運作的重要人力資源制度,對於單位和個人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挑戰,草率不得。

如果把一家企業的正常運作比作一條流暢運行的流水線,那麼從常規辦公模式變化成混合辦公模式,無疑是改變了流水線運行的“節奏”。哪個環節發生了變化,都會帶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

所以,無論是何種行業的企業,在真正實施“混合辦公”之前,都必須要進行反覆測試。企業員工選擇哪天在家辦公、一天辦公多長時間、如何進行遠程溝通等,這些都是要根據不同工種的不同情況進行長時間“試水”,方纔能夠推廣。例如,國內最先推出這一模式的企業——攜程,就是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內部實驗之後方纔宣部“3+2”混合工作制的。所以,在推行一種全新的工作制度上,企業不可盲目效仿,切忌爲了混合而混合。

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混合辦公”後員工的自由度確實更高了,但也同時給協同辦公帶來了麻煩。打個比方,原先一項工作如果涉及三個流程,如果遇到問題,在一個樓裡辦公時可能5分鐘碰個面就能解決,而混合辦公後在對齊溝通的時間上或許就並非易事。

想要讓“混合辦公”走得更爲長遠,這勢必就要求用人單位快速提升技術手段和相關制度。視頻會議怎麼開;如何讓協同更高效;如何保障網絡安全,不讓內部數據外流……選擇“混合辦公”,對於一家用人單位而言不亞於一次軟硬件的重塑。沒有做好準備,也千萬不要隨意嘗試。

第三,要避免和杜絕因爲“混合辦公”而產生的“隱形加班”,要清晰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能讓“混合辦公”變成“混亂辦公”,讓“不進辦公室辦公”變成“在哪裡都要隨時辦公”。

最後,對於員工而言,有沒有爲“混合辦公”做好準備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有人形象地比喻稱,“混合辦公”對員工的要求其實是“形散神不散”。如果因爲可以居家而導致“形神俱散”,實際上背離了初衷。

所以,對於員工個人而言,在進行“混合辦公”時,也應當要注重工作環境的設置,不能讓自己處於一種過於輕鬆的閒散狀態。儘可能穿着與工作相匹配的服裝,給自己提供一個與辦公室相類似的工作環境,讓自己儘快投入到工作狀態之中,只有在心理上真正讓自己投身到工作氛圍內,纔能有效地在“混合辦公”的居家工作時,將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進行有效切換。

總而言之,我們距離“混合辦公”的時代尚不止一步之遙。或許,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只有提前做好充足準備,才能讓“混合辦公”從雜亂無章逐漸步入正軌。 (包璐影)

來源:勞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