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應馬英九 爲選民放下算計

圖/本報系資料照)

時序已近11月中,正副總統候選人登記時程留給在野整合的最佳時間窗口,僅剩不到半個月。面對此一局面,對政壇權位爭奪幾已無任何私人考量的馬英九登高一呼,呼籲以多數人熟悉且在臺灣行之有年的全民調模式迅速整合,可謂說出了許多在野選民的樸素心聲。而馬英九一口氣扳倒金溥聰式的「民主初選」,和朱立倫所倡「德國式」、「日本式」混合民調的立場,雖然使藍營頭人頗顯尷尬,但事實上,卻打破了黨內立委參選人不敢挑戰朱立倫、也不願與侯辦立場再另生枝節的集體失語,點破瞭如果整合過程不公正,則難收白營人心的癥結。

打開天窗說亮話的馬英九一捅破窗戶紙,就獲得了草根藍和深藍的代表性人物韓國瑜,以及基隆、苗栗、新竹縣市等藍白縣市首長,和若干藍營立委參選人的響應。顯見,即使日前國民黨中央曾挾地方執政的縣市長連署以壯聲威,試圖逼柯文哲接受「政黨與候選人都要受測」的套餐式民調,但當馬英九的大白話一出,又使許多藍營人物迴歸到最貼近基層選民樸素認知的立場上。

馬英九的表態雖立即收穫柯文哲的感激之情,但作爲國民黨前主席的他,對侯友宜也不乏勸勉,認爲侯未必就會在全民調中落敗,應進一步展現主帥能取大位於莫測之中的信心,但不能幻想沒有柯文哲板塊的選民也能贏。

平心而論,作爲臺灣首次具有高度異質性、異源性的兩個政黨的結盟嘗試,朱立倫所提的「日本式」民調,可以體察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捆綁下「小雞擡轎意願」的現實風向;而「德國式」民調則內蘊了藍白未來組成聯合政府、朝內閣制光譜稍做推進的憲政願景。不過,藍圖雖美立意雖高,目前在白營面前「碰壁」,仍顯示出馬英九點出的常識性問題,終究難以迴避。

對於卸任近8年、已入從心所欲之境的馬英九而言,誰當總統、誰當閣揆對他來說早已不存在直接的利害關係。不論侯友宜、柯文哲甚或朱立倫、韓國瑜都有各自的政治基礎和路線,他們的沉浮顯隱,亦非馬英九所需爲之奔走呼號者。

如果說馬英九還有什麼念茲在茲,乃至於需要在最後關頭不顧政壇人情尷尬,大做獅子吼的,大概也就是兩岸關係的後續發展,和回狂瀾於既倒的一線機會,是否又將淹沒於侯柯朱這兩黨三方各自的小計算中。

馬英九在整合閘門關死之前的這番呼籲,傳遞的更貼近於一位在野陣營普通選民的聲音。這可以說是一次廓然大公、迴歸常識的疾呼。馬英九的出手,爲藍白聚焦處理「全民調」方案所隱含的技術難題,或者就朱立倫模式再次談判,調整候選人與政黨受測民調結果權重的配比,提供了契機。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