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形針情感”“溏心蛋社交”“聽覺陪伴”——青年網民情感新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潔清 韓欣然

拒絕內耗、反PUA、逃離NPD……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有如此之多關於情緒的概念會成爲網絡流行語。近日,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復旦大學價值認知傳播與人機協同治理交叉學科團隊與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發佈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揭示了中國青年的情感需求與社交趨勢,反映了年輕人對自我情感的深度覺知。

“回形針情感”:在單身與戀愛之間尋找情感平衡

調查數據,76.8%的單身青年網民渴望戀愛,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爲低質量的戀愛不如高質量的單身。這種在單身與戀愛之間搖擺不定的情感狀態,被形象地稱爲“回形針情感”。

“回形針情感”反映了年輕人在情感探索中的迷茫與追求。一方面,他們渴望戀愛,希望找到那個能與自己心靈相通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陷入低質量的戀愛關係,害怕自己的情感被消耗、被辜負。因此,他們在這兩者之間徘徊,尋找着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在Soul App等社交平臺上,關於戀愛的話題總是能引起廣泛的共鳴與傳播。如#我想談一場甜甜的戀愛#、#談戀愛嗎結婚的那種#等話題,都獲得了極高的活躍度與關注度。這些話題的背後,是年輕人對戀愛的渴望與期待。然而,當被問到“尚未脫單”的理由時,年輕人提及率最高的三個答案分別是:“社交圈子單一,很少有機會認識異性”(64.8%)、“很難遇到三觀契合的對象”(48.4%)、“不太擅長與異性交流”(40.7%)。這些理由不僅揭示了年輕人在戀愛中的困境,也反映了他們在情感探索中的努力與掙扎。

“溏心蛋社交”:在熟與不熟之間建立社交距離

“溏心蛋社交”代表了青年網民對社交距離的獨特理解,他們不再滿足於表面的社交關係,而是開始尋找一種既能保持自我獨立又能與他人建立深度聯繫的最佳社交距離。

如果說“搭子”代表了一種“不熟”關係,父母家人代表了一種“全熟”關係,那麼“固聊”(固定聊天對象)就是介於二者之間的“半熟”關係。這種關係既不會讓人感到過於親密而產生束縛感,也不會讓人感到過於疏遠而產生孤獨感。在Soul App上,關於“固聊”的話題活躍度同比增長了76%,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這種社交方式。

當問及“在生活中更願意和誰分享自己的情緒與心事”時,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固聊”網友(47.9%)、戀人/伴侶(32.5%)、陌生網友(30.8%)、同性朋友(28.0%)和異性朋友(28.0%)。這一數據不僅揭示了年輕人在社交中的偏好與選擇,也反映了他們在情感表達上的多樣性與開放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向誰分享情緒與心事時,男性與女性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男性更有可能選擇“異性朋友”(33.9%),而女性更有可能選擇“同性朋友”(37.7%)。這種差異不僅體現了性別在社交中的不同表現,也反映了男女在情感需求上的不同側重點。

“432Hz陪伴”:在親密與邊界之間實現同頻共振

以聽覺爲媒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尋找同頻共振的陪伴。432Hz是傳說中的宇宙頻率,能夠實現身心的放鬆。調研數據顯示,年輕用戶及高學歷用戶更青睞語音相關的功能。

2024年,75.5萬用戶在Soul發佈了與#連麥話題相關的內容,瀏覽量超過39.7億次。其中,#無聲連麥(過去一年超過8億瀏覽量)、#無聲連麥呼吸(超過8693萬瀏覽量)等話題的活躍度大幅增加。與網友連麥,但兩個人誰都不說話,只是聆聽彼此生活的背景聲,正在成爲年輕人社交的新趨勢。寫論文時候敲擊鍵盤的聲音、通勤時候地鐵報站的聲音、自習翻書的聲音、入睡呼吸的聲音……耳朵陪伴作爲一種新陪伴形式,既有“耳鬢廝磨”的親密感,又保持了足夠的邊界感,其背後始終是年輕世代對親密與陪伴的渴望,也是人類對於親密共同體天然的嚮往。

報告基於青年網民高度聚集的Soul App社交平臺,採集其2023年和2024年發佈量最高的話題2萬條、內容提及詞頻最高的發佈內容2萬條,並對11253名用戶展開大規模問卷調查,嘗試勾勒泛社交領域可能呈現的新特徵、新趨勢。調查樣本兼顧了性別(男性 61%;女性 39%)、年齡(18-24歲 23%;25-29歲 30%;30-34歲 24%;35歲及以上 23%)和城市(北上廣深 14%;新一線城市 23%;二線省會城市 18%;普通地級市/縣級市 36%;中小城鎮/農村 9%;海外 1%)分佈,最大程度呈現活躍在社交平臺的青年網民真實狀態。

課題組指出,公衆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的嬗變是中國社會變遷的重要面向,集中體現於以“90後”“00後”爲代表的青年一代,他們不僅更加關注自我與他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正成爲影響國家、社會前行的關鍵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