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道羣生七人動物畫聯展 臺中登場

《繪道羣生》七人動物畫聯展。圖/中時提供

以推動「藝術平權」的臺灣經典藝術展,希望在商業營運模式下仍兼顧及推廣藝術教育,讓普羅大衆認識博物館等級的藝術家及其創作的作品,使得這些經典藝術品,一樣能「高貴不貴」的走入每一個家庭。本次《繪道羣生》動物畫聯展特邀請知名藝術家潘蓬彬策展,分別於4/16~6/1臺中「樹瓦藝術」、6/17~6/28臺北「孟焦畫坊」展出。

參展藝術家分別爲,已是耄耋之年,仍創作不懈的耆老級雕塑家林木川;詮釋臺灣田園風情最到味,善畫農家樂的資深油畫家林聰明;在南臺灣隱身山林,多以自然爲題創作的中堅輩畫家陳建智;常言「一瞬間將永恆的美好留駐」,也總能以鏡頭延續了稍縱即逝美景的知名攝影家汪勝宥;跨足於建築、文創、藝術經紀等領域,仍創作豐富的朱玉婕;青年藝術家卻懷抱着成熟創作靈魂,活躍於臺北畫壇的鐘功哲;甫以大量動物畫爲題材在美術館個展,媒體譽其「繪畫生涯登峰」的潘蓬彬。

動物畫在中西各種繪畫媒材裡都有出現,也因着各國風情、歷代文化、社會背景的不同,孕育出對各種有趣的動物畫。

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畫家-杜勒《野兔》,以他精微的觀察力及繪畫功力,逼真寫實的描繪,發掘了一隻野兔作爲一個生命的存在意義。比利時畫家-布勒哲爾《動物進入諾亞方舟》,敘述舊約聖經裡的故事,挪亞依照上帝之意造方舟,將世界上的各種陸上動物帶進去,讓牠們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生活紀錄、哲學思考或敘事故事等,遂成爲西洋動物繪畫的主要藉題。

動物,是中國繪畫中歷史最悠久,也最富有象徵寓意的題材。

漢朝韓嬰《韓詩外傳》中記載:「雞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因此,雞自古以來,被稱爲「五德之禽」,又雞與「吉」諧音,一直是被視爲吉祥的化身,歷代都有許多畫家的雞畫精典。一部記載宋徽宗時期內府藏畫的譜錄《宣和畫譜》裡提到:「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坤象地,地任重而順,故爲牛。馬與牛者,畜獸也,而乾坤之大取之以爲象。「在唐代動物畫日漸成熟並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高峰,名家輩出,有擅長畫馬的曹霸和韓幹,擅長畫牛的韓滉和戴嵩。古代的動物畫,將宇宙生態和人類情愫摻揉其中,彰顯了中華文化中深度層次的精神追求。

《莊子.馬蹄》:「萬物羣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羣,草木遂長。」莊子繼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無爲」的思想主張,建構了一幅萬物理想生活樣貌的藍圖。

《繪道羣生》七位藝術家,全部以動物爲主題來創作,同樣像莊子以唯心哲學觀,用藝術家之手,期使創作聯展出這樣一個烏托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