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人格:你對他的關心,可能是一種打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改變並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時間的陪伴和支持。

迴避型人格,又稱逃跑型人格,一個常常被“批評”的人格類型。

因爲這類人羣不僅會在戀愛關係中選擇迴避,對於優秀的社交圈子、理想的工作、難得的機會,他們往往也望而卻步。

比如,在團隊合作中,當需要發表自己的見解時,他們會保持沉默。

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時會選擇不再鑽研;家庭決策中也總是避免發表意見。

迴避型人格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但又害怕被否定、拒絕或批評。

一旦他們潛意識中覺得自己可能會被批評和否定,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選擇逃避。

這種逃避不僅僅是在某個具體的事件上,而是貫穿於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應對模式。

與他們相處,你能感受到他們在情感表達和社交互動上的退縮。

當你渴望深入交流時,會發現自己的熱情常常得不到迴應,從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他們到底在迴避什麼?爲什麼會形成這種迴避的應對方式呢?

迴避的背後藏着他們的恐懼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回避型人格障礙定義爲一種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對負性評價敏感的普遍心理行爲模式,強調了情緒上的高焦慮與高敏感。

迴避型人格常常有以下7種表現:

因爲害怕被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

不願與人打交道,除非確定能被喜歡;

因爲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

先入爲主地認爲在社交場合中自己一定會被批評或被拒絕;

因爲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際關係中受抑制;

認爲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因爲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

迴避型人格的情感體驗往往是害羞的、緊張的、焦慮的,爲了避免社交帶來強烈的不適感和被傷害的可能性,他們會有意識地避免與其他人的接觸。

小夏(化名)屬於典型的迴避型人格,她非常獨立,很少向他人求助,在人際關係中常常表現出迴避傾向。

一旦生活沒有交集,她幾乎不和朋友主動聯繫或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有時看到對方發過來的消息甚至會感到非常焦慮,經常已讀不回。

如果朋友生氣,小夏第一反應就是逃避,選擇無視對方的情緒,告訴自己過一會就好了,她只要等一會就能避免傷害。

因爲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小夏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常常選擇沉默或者妥協。

偶爾遇到有挑戰性的項目時,小夏會本能地感到麻煩和不適,還未開始便暗示自己肯定會失敗,進而失去嘗試的勇氣。

深究背後的原因,小夏的迴避方式其實是她從前的創傷經歷再度被喚醒,看起來不可理解的背後是弱小無力的自己。

小夏生活在一個情感教育比較淡漠的家庭裡,父母習慣性地忽略和否定孩子的需求,她無法在父母身上得到肯定和認同。

長大以後她就沿用了養育者對待她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冷漠和迴避就是保護她自己不受傷害的方式。

很多回避型人格是沒有勇氣去表達情緒的,因爲他們非常害怕自己的情緒表達會遭到他人的拒絕和否定。在他們看來,被否定就等同於被傷害。

每當被否定和不認可時,曾經伴隨否定的那些傷害性感覺就會條件反射般地出現。

在人際關係中就會因爲感覺被對方貶低了而不接納對方的否定,開啓對抗甚至是攻擊模式。

所以和迴避型人格相處,你發脾氣,而他們卻無動於衷,不管你多麼痛苦,好像永遠無法感同身受,過後又好像沒事一樣繼續和你交往。

這是因爲他們曾經經歷過情感忽視或者否定羞辱,導致長大後很難建立起對自己的自信和對外界的期望,所以慢慢形成這種悲觀的“防禦機制”。

迴避是爲了自我保護

迴避型人格一直在否定感情和情緒的價值,他們既無法完全堅持自我,又難以屈服現實。

從根本上說,他們所追尋的唯一目標,便是自我保護。

爲了保護自己,迴避型人格通常會採用接受、責難、反芻這三種應對策略。

1.接受

面對負面的情境或評價,他們往往會選擇被動接受。

因爲他們認爲自己無力改變現狀,所以選擇默默承受,不做過多的反抗,而是告訴自己“這就是現實,我沒辦法改變”。

2.責難

常常將問題或錯誤歸咎於自己,他們對自己有着較低的評價和過度的自我批判。

即使問題並非完全由自己造成,他們也會認爲是自己的過錯。例如,在一段關係出現裂痕時,他們會認爲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3.反芻

反覆地回想那些負面的經歷、感受和想法,沉浸在過去的痛苦和失敗中,無法自拔。

比如在考試失利後,會長時間地糾結於自己爲什麼沒考好,不斷地回憶考試中的細節,而不是積極地準備下一次考試。

這些策略在短期內能讓迴避型人格們獲得一種虛假的心理安全感。

但從長遠來看會進一步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沉浸在焦慮和緊張的負性情緒,陷入更深的困境。

對於迴避型人格來說,需要採取重新關注計劃、積極自我暗示等應對策略,克服內心的恐懼和迴避傾向,從而更好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如何擁抱一隻蝸牛?

迴避型人格就像一隻蝸牛一樣,總是試圖尋找一個安全的“殼”來躲避外界可能的威脅和傷害,感到安全了纔會探出頭來。

如果你身邊存在着迴避型人羣,要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給予耐心和理解

蝸牛們的內心往往充滿了恐懼和不安,與他們相處時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

理解他們的迴避行爲並非故意爲之,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脆弱和對可能受到傷害的擔憂。

比如:當他們拒絕參加社交活動時,不要強行逼迫,而是慢慢引導,表達對他們感受的認同,耐心地陪伴他們。

2. 尊重個人空間

他們對於個人空間有較高的需求,我們不要過度去幹涉他們的生活和決策,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交流中,如果他們突然沉默或者想要獨處一會兒,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在自己的舒適區內整理思緒和恢復能量。

3.給予鼓勵和認可

迴避型人格通常自信心不足,但他們也需要被他人喜歡和認可的感覺。當不被他人接納和認可時,迴避型人格傾向於把自己藏起來。

這個時候你要避免過於直接和強烈的表達,以免讓他們感到壓力。

用溫和、鼓勵的語氣與他們交流,多給予肯定和支持。肯定他們的每一個小進步和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4.設置並保護自己的邊界

在和他們相處中,我們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設置明確的邊界。

當他們的行爲對自己造成較大困擾時,要以溫和但堅定的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如果他們長時間的迴避導致溝通嚴重受阻,可以適當地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不要過度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去迎合對方,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平衡,才能更好地與他們相處。

改變並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時間的陪伴和支持。

用真誠和關愛去溫暖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有勇氣慢慢地從“殼”中走出來。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安肯心理諮詢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