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贏麻了!微軟,買了48.5萬張GPU,穩居全球第一買家
黃仁勳贏麻了。
近日,金融時代文章報道了互聯網巨頭們如何在 AI 領域瘋狂競爭。數據顯示:微軟一口氣買下了48.5萬張GPU,穩居全球第一買家。緊隨其後的是字節跳動,23萬張;騰訊,也大約23萬張,全球第三;Meta,22.4萬張,全球第四。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個讓人咂舌的數字。
這是AI時代下科技巨頭的軍備競賽。贏家很明確——英偉達。
採購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些巨頭們在搶什麼?答案很清楚,是算力,是未來。
如果說以往的科技競爭是資源、人才、市場的角逐,那麼現在,一切的基礎,都可以濃縮爲一個詞:AI芯片。而英偉達的GPU,顯然成了這一切的核心。
黃仁勳的勝利,不只是因爲他抓住了AI的風口,而是他早早站在了“算力革命”的制高點。
別忘了,在AI爆發前,英偉達已經通過遊戲顯卡市場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底蘊和市場話語權。當所有人還在探索方向時,英偉達早已完成了“AI專用芯片”從研發到落地的全鏈條佈局。
今年第三季度,英偉達營收350.62億美元,淨利潤190.09億美元,淨利潤率超過54%。這樣的數字,別說製造業,就是互聯網行業,也幾乎找不到對手。
現實中也是幾乎無敵的壟斷力量。英偉達沒有對手,這纔是真正讓人後背發涼的事實。
但問題來了,爲什麼沒有人可以撼動英偉達?是技術難度,還是市場慣性?是的,技術是關鍵。
AI芯片需要的不只是簡單的算力堆疊,而是超高的能效比、極致的並行計算能力和對深度學習算法的優化。而這些,需要的不只是幾年的投入,而是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生態建設。
更關鍵的是,英偉達早已不只是芯片設計商。它構建了從硬件到軟件、從開發工具到算力平臺的完整生態系統。
換句話說,哪怕你有了和A100、H100性能相當的芯片,沒有CUDA,沒有優化的開發工具鏈,你依然跑不贏英偉達。這就是老黃的高明之處——從賣產品到賣生態,他完成了整個市場的“鎖死”。
看着這些巨頭搶着買GPU,誰能不感慨:這不就是一場沒有出路的競賽嗎?字節、騰訊、Meta甚至谷歌,他們知道自己在被英偉達“綁架”,卻沒有辦法掙脫。
因爲一旦放慢採購節奏,算力不足,AI產品落後,對手就會迅速趕超。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沒有人想停下來,但每個人都在透支未來。
黃仁勳當然清楚這一切。他甚至可以坦然地看着這些買家們彼此競爭,然後在旁邊收割利潤。
AI的火,燒得越旺,英偉達的金礦就越豐厚。2024年,200萬塊AI芯片的出貨量,翻了三倍,這是AI爆發的象徵,也是英偉達統治力的最佳註腳。
但,這種壟斷真的沒有風險嗎?
先不說科技行業裡常見的“技術黑天鵝”——也許某一天,會有新的計算架構打破GPU的統治;也不提潛在的監管幹預——全球的反壟斷機構不可能永遠裝作看不見。
近日,因英偉達公司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依法對英偉達公司開展立案調查。
單說算力的供需矛盾,其實已經在醞釀危機。全球的數據中心、電網資源,都因爲AI的算力需求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不是一家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幾年前,有人斷言:“科技行業永遠是贏家通吃。”現在看,這句話沒錯,但卻忽略了贏家的代價。
當算力的價格越來越高,當技術門檻越來越陡峭,AI的普及門檻也在不斷拉高。這樣下去,AI會不會變成少數巨頭的遊戲,而不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想想那些還在努力追趕的公司和國家——他們怎麼辦?如果說,AI是下一代生產力的核心,那中國,能否在這樣的全球競爭中佔據自己的席位?
答案其實並不悲觀。黃仁勳的成功,確實讓人佩服,但我們也有自己的機會。
從“寒武紀”到“天數智芯”,從華爲的昇騰芯片到阿里的含光800,中國企業已經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當然,和英偉達相比,我們還有差距,但這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回顧過去,每一次技術的追趕,都是我們憑藉韌性和創新突破的。無論是芯片設計還是製造工藝,我們從零開始,到現在逐漸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
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勝利不會缺席中國的名字。
黃仁勳贏麻了,但他不可能永遠贏麻。科技的世界,沒有永恆的霸主,只有不斷追逐的腳步……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