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雉羣」現身臺南四鯤鯓海岸 數量逐年銳減環團曝保育困境

近幾年出現在臺南市南區四鯤鯓海岸的保育類野鳥環頸雉,今年出現的數量已明顯減少。(晁瑞光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一向棲息在低海拔及平原地帶農田、草地的保育類野鳥環頸雉,這幾年也出現在臺南市南區四鯤鯓一帶的海岸。不過,長年在四鯤鯓進行海廢監測的臺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晁瑞光發現,今年環頸雉出現的數量明顯減少,擔心牠們面臨生存困境,呼籲不要讓牠們就此消失。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資料顯示,環頸雉是在平地、淺山草地及農地生存的大型雜食性留鳥,屬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在臺灣3種大型雉科野鳥中,相較棲息於中海拔的藍腹鷳、高海拔的帝雉,與人類的關係更爲密切。現今在臺的族羣量,大約是東部多於中南部,再多於北部,

環境資訊中心的資料也指出,環頸雉俗稱雉雞,臺語又名啼雞,目前臺灣島上大多數的族羣,分佈於花東縱谷平原;此外,各縣市的農村、機場與河口地帶,也有穩定的族羣棲息,只要有廣大的草生地和次生林互相錯落、鑲嵌的地景,就可能成爲環頸雉的棲地。

不過,環頸雉偏好地勢低緩的棲地,近年來因平原農地的開發,導致棲地消失或破碎化,已經嚴重威脅環頸雉的生存。

晁瑞光指出,社大海廢社長年在四鯤鯓海岸進行海廢監測,多年前即發現四鯤鯓海岸也有環頸雉族羣,讓他十分訝異。但因當地環境惡劣,只有小面積的草生地和防風林,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因此一直沒有公開這項訊息。

晁瑞光還說,他最多曾經在四鯤鯓海岸一次紀錄過5、6只環頸雉,公母都有,還會相互追逐嬉戲;但近年來面臨流浪狗、堤岸景觀工程等干擾,環頸雉的棲地遭受到破壞,如今已難得一見,未來很可能就此消失不見。

臺南鳥會也表示,曾文溪口的防風林及曾文溪河牀地靠近海邊處,都曾出現過環頸雉。至於四鯤鯓海岸的環頸雉,很可能是原本棲息在附近農地、草地的族羣,只是前往當地覓食,加上數量又少,才很少被看見。如果周遭環境適合,像是有適合牠們覓食的草地或農地,又有樹林可供躲藏,環頸雉是可以一直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