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薛富盛:碳費機制擬納CPI 避免綠色通膨

新任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不會讓四接爭議延燒。記者杜建重/攝影

新任環境部長薛富盛面臨諸多挑戰,首要面對的議題即爲備受爭議的四接環評與碳費機制。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每個環評案件都很重要,不會特別針對某案提出討論,至於碳費機制,薛富盛表示可能會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納入考量,不希望開徵碳費導致「綠色通膨」。

曾任中興大學校長、有「鋼鐵校長」之稱的薛富盛,八月廿二日接任環境部長,面對充滿爭議的四接環評,薛富盛表示,目前環評案件已累積卅六件,「我看事情是希望有秩序,態度都一致」,也期許未來環評委員也抱持一樣態度看每個環評案件。

由於環保團體不斷質疑四接環評程序問題,新聘環委名單公佈後,也認爲專業不夠廣泛。薛富盛說,新聘環委均依照遴選程序訂定出來,不管是誰都沒權力再增加名單,環團認爲應保障環團代表,「但環團一開始就沒給建議名單,事後再來批評,認爲有失公允」。

薛富盛表示,對環境部而言,現在是新的開始,希望跟環團、社會等互動也是新的開始,期待任何環評案件都能遵循議事規範,展現臺灣成熟民主社會。

企業與環團關注的碳費機制,薛富盛說,目前規畫以二◯二四年的碳排放量作爲基準計算,二◯二五年收費。他強調,不會從單一指標訂出一個價格,可能會將CPI納入考量。

民衆擔心隨二◯五◯淨零排放政策,愈淨零、民衆手上的錢將愈薄,薛富盛表示,應該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但對於氣候變遷及減少碳排,民衆應有「世界公民的責任感」,並付出相對代價。

薛富盛說,企業對碳費與碳權交易制度感到焦慮,他能夠理解企業心態,正在催生相關子法;碳權交易部分有參考新加坡,但不會完全一樣,畢竟星國產業型態與臺灣不同,臺灣多爲製造業,受到的衝擊也會更大。他強調碳費最終仍須由審議委員會決定,並有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