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不同型式參與COP 凸顯臺灣多元化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今天表示,每一屆COP臺灣透過不同安排,去掌握公約談判狀況;透過雙邊會議讓友邦或其他國家瞭解臺灣減碳進度;而不同型式的參與也凸顯臺灣是個多元化社會。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邀請環境部就「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返國報告與後續因應情形」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根據環境部報告,「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會議重點包含「損失與損害基金」、「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另外諸如全球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承諾(130國支持,2030年將全球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擴增至3倍)、全球冷卻行動承諾(66國支持)、再生低碳氫能及其衍生物宣言(37國支持)、氣候與健康宣言(143國支持)等。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損失與損害基金」是聯合國氣候公約下正式的基金,若臺灣也是正式的締約方,是有能力去貢獻;倘若限制只有締約方纔能參與的情況下,臺灣可能就沒辦法加入。
施文真提到,臺灣與馬紹爾羣島、諾魯、帛琉及吐瓦魯等4國簽署「對抗氣候變遷聯合聲明」,並規劃共同成立「公正轉型基金」,以強化臺灣與島國氣候調適合作關係。
施文真說明,這個「公正轉型基金」是由外交部負責管理,包括基金規模、未來參與夥伴等;環境部的立場則是提供意見參考、配合討論。
施文真說,如同這次COP28,討論的不只是環境的議題,還有農業、醫療衛生等,因此公正轉型基金如何運用,也不會只有環境部參與,其他相關部會也都會提供意見。
施文真表示,爲了參與COP28,行政部門很辛苦在協調,以臺灣的國際地位,安排各種不同參與討論的型式;她也認爲,隨着臺灣參與角色愈來愈多元,可以有不同層次的曝光,如這次有許多民間團體或是減碳有成效的企業參與,去年、今年也有很多金融機構參加。
施文真強調,每一屆COP臺灣會透過不同安排,去掌握公約談判的狀況;透過雙邊讓友邦或其他國家瞭解臺灣減碳的進度,不同型式的參與也很重要,凸顯臺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