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第二女星,不能再低調了
前段時間,趙麗穎獲得了百花獎最佳女配角。
引發了一波「85花」重新洗牌的討論。
不少聲音更是將此吹捧爲85花中獲得電影主流大獎的第一人。
這讓我不禁思考:內娛演員的斷層已經到這種地步了嗎?
不是質疑趙麗穎,只是感慨一個百花獎女配,竟能引發如此大的反響。
在電影獎項方面,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應該是三金:
金雞、金像、金馬。
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衡量,誰是真正的華語女星第一人?
毫無懸念,張曼玉。
她在這三大電影獎項中9次封后,保持着絕對領先的優勢。
只不過,「曼神」已是傳說,她早已隱退影視圈。
那麼,按當下依舊活躍的女演員中排序,又是誰呢?
答案是,張艾嘉。
她以5次問鼎三金影后,緊隨其後。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數字只計算了她作爲演員的成就。
實際上,張艾嘉不止是演員,她還是導演、編劇。
若把這方面的獲獎也考慮在內,這個數字遠不止5次。
可以說,這個「第二名」是無可爭議的。
今天,魚叔就再來聊聊張艾嘉。
上週,在平潭參加IM兩岸青年影展時,魚叔有幸見到了這位華語影壇的才女。
張艾嘉作爲這次影展的評委會主席,出席了影展期間的學術放映活動。
她在《上海之夜》放映結束,分享了自己和導演徐克決裂和重歸於好的故事。
並在談到未來時透露了一個決定。
她坦言,隨着精力的衰退,未來將會逐步轉向導演和幕後工作,可能不再出演電影。
想到以後看不到張艾嘉演戲,心裡不免有些遺憾。
張艾嘉,今年已經72歲了。
比成龍還年長一歲。
然而,她永遠那麼生機盎然。
成名於70年代的她,與林青霞、林鳳嬌是同一代的女星,但這些曾經的銀幕傳奇早已隱退。
即便是比她年輕一代的張曼玉、王祖賢、鐘楚紅,也都離開了電影圈。
只有她,依舊工作在華語電影的第一線。
而且,身兼演員、導演、編劇、製片等多重身份。
到她這個年紀,在內娛其實已經接不到戲了。
要麼退休,要麼只能在影視劇中飾演長輩配角。
但,張艾嘉是個例外。
很多導演,還是非常願意跟她合作。
誇張的是,不少還是愛情戲。
《熱帶往事》中,她與相差29歲的彭于晏搭檔。
一個飾演兇案嫌疑人,一個則是死者的遺孀,演繹了一段複雜的愛情糾葛。
有一個鏡頭,彭于晏幫張艾嘉點菸,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了一絲情慾曖昧的味道。
這一刻,你很難相信,她已年近七十。
而在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中,張艾嘉更是挑戰了一段更爲激烈的「忘年戀」。
與90後的董子健之間,不乏熱情擁吻和牀上相擁的親密鏡頭。
兩人40歲的年齡差,在角色的演繹中似乎被抹平,以至沒讓觀衆產生厭惡之感。
這其實特別考驗演員。
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蔣雯麗,在與明道合作的愛情劇中,因爲年齡差距被觀衆嘲笑得體無完膚。
現在刷短視頻,只要出現蔣雯麗,底下評論都是「文麗這丫頭」。
要知道,蔣雯麗是內地第一位囊括飛天、金鷹、白玉蘭三大獎項的「大滿貫」視後。
但即使她也未能跨越這道年齡屏障。
而,張艾嘉卻能跟不同年齡層的男演員對戲,抗住了觀衆的各種審視。
我想,國內再也找不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女演員了。
她對角色的適配性太高了。
這種狀態讓魚叔聯想到法國影壇的於佩爾。
兩人的演技也有相似之處。
都擅長用最少的表情,傳達最有深度的情感。
說起張艾嘉,讓我想到兩個字,低調。
儘管她在華語娛樂圈擁有超一流的資源和人脈,但她卻從不熱衷於曝光。
你在熱搜上看不到她的名字。
也幾乎不見她參加綜藝或拍攝廣告。
她更不參與動輒數億投資的商業大片。
拋開當年的《最佳拍檔》系列,她更多出現在偏文藝的電影裡,追求電影的藝術性和人文關懷。
事實上,張艾嘉擁有「高調」的資本。
她與衆多大腕有着深厚交情:
樂壇教父羅大佑和李宗盛都爲她寫歌;
李安當過她的編劇;
田壯壯演過她的電影。
1985年,張艾嘉組織創作了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集合了60名當紅藝人共同演唱,成就了一首流傳至今的經典。
她有着顯赫的家世,以至於從來不必爲錢而拍電影。
父親是空軍軍官,母親是富家千金,祖父是抗日英雄,外祖父是新聞局長。
就連叔叔張北海都是知名作家。
姜文拍攝的《邪不壓正》就是從張艾嘉手中求得了她叔叔的原著版權。
這種背景讓張艾嘉從不追求票房,也不需迎合市場。
因此,讓她拍電影的目的變得更純粹。
1972年,19歲的她隻身前往香港,簽約了當時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嘉禾。
迅速成爲與王羽、許冠傑等巨星搭檔的當紅小花。
然而,第二年她便遭遇了嘉禾的雪藏,只因不允許她談戀愛。
叛逆的張艾嘉不甘被擺佈,也不願淪爲「花瓶」,果斷提出解約。
六年後,她成立了自己的比高電影公司(巧合的是,周星馳後來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也叫比高)。
製作和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許鞍華導演的處女作《瘋劫》。
這部作品不僅成爲「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也奠定了許鞍華「新浪潮旗手」的地位。
而張艾嘉在這其中功不可沒。
1983年,張艾嘉爲華語電影又帶來了一位大師,楊德昌。
她投資並主演了他的處女作《海灘的一天》。
這部影片是典型的「都市獨立女性」題材,用今天的視角來看,更是超越時代的「大女主」電影。
它不僅開創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先河,更重要的是,讓以「電影手術刀」著稱的楊德昌脫穎而出。
無論是在香港電影新浪潮,還是在臺灣新電影運動中,張艾嘉都是最主要的推動者之一。
而且,她還是港臺電影人中最早與大陸第五代導演合作的一位。
早在1992年,她就自編自導了電影《夢醒時分》,邀請鞏俐擔任主演。
而該片的策劃人正是張藝謀。
翌年,她與李雪健共同主演了電影《幻影》。
這是第一部在臺灣拍攝的大陸電影。
她的這些推動,讓兩岸電影人開始了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多年來,張艾嘉在扶持和幫助新一代電影人上不遺餘力。
不僅捧出了兩屆亞太影后劉若英和金馬影后李心潔,還在幕後支持了不少年輕導演,比如畢贛。
她不僅拉來投資,還親自參與演出。
由她擔任評委會主席的IM兩岸青年影展,就是專爲扶持青年導演設立的。
張艾嘉對新人的扶持也常常是無私的,沒有任何功利心。
她在《楊瀾訪談錄》中提到,自己在美國看到許多電影人將電影視爲事業,而回到香港後,卻發現很多人更關注賺錢,一旦賺夠就想息影,尤其是一些女演員,常常以結婚爲「退路」。
這種態度讓她感到困惑,因爲她認爲,電影本身是一個充滿樂趣的事業,不該被視爲「跳板」或工具。
相比許多演員將形象、口碑和商業價值置於首位,張艾嘉則顯得純粹得多。
她並不熱衷於追逐浮名和利益,而是探索更多可能。
這種無功利心的選擇,正是張艾嘉與衆不同之處。
張艾嘉有很多身份。
影后、導演、編劇、歌手、製片人…
還有一個身份是,母親。
2000年7月6日,她接到丈夫的電話,匆忙從片場趕回家。
電話另一端,是冷冰冰的聲音:
「你兒子在我們手上,準備1500萬現金,否則撕票。」
一向冷靜的張艾嘉,這一刻,也不禁心生恐懼。
因爲就在三年前,臺灣演藝圈也發生過一起綁架案。
著名主持人白冰冰的女兒,在上學途中被綁架。
白冰冰爲了女兒的安全,選擇報警,沒想到走漏了風聲,被媒體大肆報道。
綁匪得知警察介入後,最終撕票,釀成慘劇。
而張艾嘉的兒子,同樣是在上學途中被綁匪劫持。
綁匪似乎對她家的生活作息瞭如指掌,顯然是熟人作案,這類案件往往最爲兇險,即使贖金到位,一樣會撕票。
張艾嘉在艱難抉擇之下,還是決定報警。
但有了白冰冰的前車之鑑,她必須裝作若無其事,以免驚動媒體和綁匪。
爲了不引人懷疑,她繼續進組拍戲,強忍着痛苦,保持職業的冷靜。
面對綁匪的14次電話,張艾嘉用自己的演技與對方周旋。
每次都冷靜剋制、步步爲營,與對方談判贖金數額,延緩時間,爲警方創造機會。
幸運的是,在第15次通話後,警方終於鎖定了綁匪的位置。
他們在一個行李箱中找到了張艾嘉的兒子。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箱子中除了孩子,還有冥幣——綁匪顯然已做好撕票的準備。
事後調查顯示,綁匪確爲張艾嘉家中的裝修工。
後來,白冰冰得知了此事,不禁感慨,「張艾嘉這些年深入災區,做過多少好事,但就在她忙救人的同時,自己的兒子卻遭到了綁架,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
這次經歷對張艾嘉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沒有改變她堅韌的人生態度。
她說:「我是一個痛苦完、憂傷完,帶着一身傷繼續打仗的女人。無論是在事業、感情,始終如此。」
就在上個月,張艾嘉扶持新人導演黃熙拍攝的《女兒的女兒》,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站臺獎特別提及。
這是該獎自2015年設立以來的首次頒發,既是對影片的肯定,也是對張艾嘉的致敬。
十年前,林奕華在香港大學演講,提到張艾嘉,「她在60多歲時,依然活得自我、現代,從不封鎖自己。」
十年過去,現在的張艾嘉依舊如此。
不禁讓人深深佩服。
在張艾嘉的隨筆集《輕描淡寫》中,她寫道:
「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