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學”再起:審判式看綜藝,邊界在哪

《花兒與少年·絲路季》(下文簡稱《花少5》)在豆瓣拿到驚人的9.2分高分,重塑了以往以“撕”爲主特徵的“花學”,也給參與《花少5》的嘉賓帶來不小的加成,這不免“誘惑”了一些明星參與《花兒與少年6》(下文簡稱《花少6》)。

參與《花兒與少年6》的九位明星

《花少6》播出後,不知道當時很努力才爭取到出演機會的明星,會不會悔青了腸子。《花少6》自播出後爭議不斷,互聯網上“花學”再起——不是《花少5》重塑後的“花學”,而是“花學”鼻祖《花少2》所定調的“花學”。

《花少5》與《花少6》評分懸殊

這一季處於輿論風口浪尖的是周雨彤、榮梓杉、侯明昊等明星。網上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花學課件”,爲網友歸納總結他們在節目裡的各種黑點。

“花學”或者“X學”的興起,揭示網友觀看綜藝節目態度的深刻變化。過去,大家更多隻是將綜藝視爲一種消遣娛樂,追求輕鬆一笑或短暫的情感釋放;但如今,很多網友以一種分析性、甚至“學術化”的態度審視綜藝節目,深入挖掘節目嘉賓的各種細節。當然不是真的把綜藝當作一門學問來探討和學習,而是捕捉明星在鏡頭下的微妙表情、言語中的潛臺詞,甚至是不經意間的小動作,並進行放大解讀,從中獲得窺探、吃瓜、解構等樂趣。

很多明星不適應這種解讀,認爲這太嚴苛,好像什麼瑕疵都會被放大。但如此解讀,其實也是觀衆的權利。就像名句說的,“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當一個明星決定參加真人秀,當他拿到他滿意的價格,並期許節目給他帶來預期收益時,就已經默認他做好了接受觀衆評判的準備。

在娛樂產業高度發達的今天,真人秀已成爲明星展示自我、獲取名利的重要舞臺;對於許多明星而言,參與真人秀是事業發展的需要,是提升知名度和商業價值的有效途徑。明星需要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將自己的一部分私生活和公衆形象置於公衆視野之下,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審視與評價。

這種曝光本就是真人秀固有的一部分,也是明星獲取名利所必須承受的“代價”。明星不能既想要經由真人秀獲得名利,又不允許網友評判,天底下沒這等好事。

只不過,這一回《花少6》引發沸反盈天的“花學”,還是可以讓我們很直觀感受到,在信息爆炸、短視頻蔚爲主流的當下,網友評判真人秀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

最根本的體現是:從觀看節目後的評價,變成網絡狂歡式的審判。

粗略觀察,有這幾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片段式看節目。

很多觀衆不再依賴於完整觀看一期節目來獲取信息和娛樂,而是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或是網絡論壇上的片段剪輯、高光時刻、爭議點彙總,來“拼湊”出對整個節目的認知。這些片段往往被精心挑選或剪輯,以突出矛盾、衝突或爭執瞬間,從而迅速吸引眼球並引發熱議。觀衆在這種碎片化的消費方式中,快速獲取節目精髓,也能根據個人興趣進行選擇性關注,並參與話題討論中。

比如《花少6》每期節目上下兩段的時長兩三個小時,截取出來的片段可能才一兩分鐘或幾十秒,真的很片面。片段式看節目有可能導致對節目整體脈絡、人物性格發展及背後故事的片面理解,讓部分明星在未經全面瞭解的情況下遭受誤解或過度批評。

周雨彤出去玩記着給生病的宋茜買電解質水

榮梓杉用英文問酒店前臺能不能給病人煮麪?沒有得到肯定答覆後,他決定去一公里外的商店購買麪條

第二個特徵,看樂子式參與。

面對海量但同質化嚴重的綜藝節目,觀衆們渴望看到更多新鮮有趣的內容,當某個節目能夠提供足夠的話題素材時,自然會引起廣泛關注。不過,很多網友並不追求對節目的深度理解或全面觀看,而抱着一種看樂子、湊熱鬧、網絡狂歡、打發無聊的心態,從短視頻中捕捉到某個搞笑瞬間,或是從熱搜話題中瞭解到某個爭議點,便立即加入討論,或留言或點贊或轉發,以滿足即時的娛樂體驗和社交分享的樂趣,也讓節目中的某些片段迅速發酵成爲全民熱議的話題。

在這種淺嘗輒止的參與模式下,網友輕易被片面信息或刻意剪輯的片段所誤導,從而形成對節目或明星的片面評價。就比如,很多網友從頭到尾不曾點開《花少6》,但這不影響他們對《花少6》的各種衝突瞭如指掌,不影響他們對某個參與節目的明星的態度從無感轉變爲對ta強烈反感,並隨手點贊該明星的負評。

所謂的大家“審判”陳好,也沒那麼誇張,就是大家把事說開

第三個特徵,道德式審判。

當觀衆拿着放大鏡審視真人秀,明星任何一個小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能被放大解讀,並上升到道德與人格的高度,進而引發大規模的網絡審判。道德式審判是一種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將事物劃分爲黑白分明的兩極:好人與壞人、正確與錯誤,忽視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導致對個體道德上單一的負面評價。

侯明昊生日時,大家在他看不到的合影裡偷偷給他送上祝福,有心意也有新意。爲什麼全網就只盯着“4人吃9人餐”?

而一旦某個話題被推上熱搜,無數網友便會蜂擁而至,加入這場道德審判的行列。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聲音往往會淹沒在羣體的情緒中,導致理性的聲音難以被聽見。網絡匿名性也爲一些人提供了掩護,使得他們在評論時更加大膽,甚至不惜使用侮辱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花少6》一些明星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已經徹底淪陷,不少評論超出了合理評價的範疇,變成人格否定與侮辱。

第四個特徵,情緒式宣泄。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需要找到一種途徑來釋放內心的緊張和不滿。那些可以延伸出“X學”的真人秀,因貼近生活、富含闡釋空間等特點,成爲許多人宣泄情緒的出口。如今很多網友看綜藝,很愛用“審判”一詞,這有時就是“評價”的調侃性說法,但有時“審判”是戴上有色眼鏡、先入爲主、唯我獨尊的道德審判,爲情緒宣泄尋找合理性。

《花少6》中,某個明星的一些表情都被一一截取然後放大解讀,哪怕一個簡單的面無表情都被解讀爲不耐煩或傲慢或“掛臉”,進而引發大量的負面評論。當對一個明星進行誇大解讀並辱罵成爲輿論正確,“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個人——無論惡棍或良善——都可以拿來一用”,對明星不公平,也助長社會戾氣。

網上控訴宋茜的友人請客吃飯這一橋段,周雨彤“掛臉”,各種腦補她的“壞”

可是正常的鏡頭裡,周雨彤明明吃得很開心

也許有人說:你這是在爲誰“洗白”。事實上真沒有。看了節目不得不承認,《花少6》的一些明星在真人秀中確實暴露了他們不討喜的那一面——這是經紀團隊與明星共同的抉擇失誤;他們的個性真不適合讓ta來參加這種連續錄製的真人秀節目,這就相當於是讓明星親手推翻他們經由一些成功角色塑造出來的比較有路人緣的人設。

但也要客觀地說:罪不至此,真的罪不至此。

一方面,捫心自問,換位思考,並沒有多少人經得起放大鏡式地觀看。在真人秀節目中,明星們的一舉一動都被鏡頭捕捉並放大,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都被觀衆反覆審視和解讀,這種高度透明化的環境中有點瑕疵很正常。觀衆是沒有理由替明星換位思考,但上綱上線地做出道德與人格上的審判,也相當武斷,並導致社會氛圍更不寬容。

這種“不寬容”不僅是對明星,也包括我們對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比如小紅書或豆瓣小組,經常有網友發帖指控身邊人,常常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但評論區幾乎是清一色勸“斷親”和勸“絕交”的。人們愈發喪失對他人失誤的基本寬容度以及面對差異時應有的尊重,動輒就上升到個人品質的質疑。長此以往,只會導致人際關係緊張,並加劇個體的原子化。

另一方面,節目中的一些明星如今在輿論中已經黑成炭了,很多觀衆就是戴上黑色眼鏡盯着ta在節目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表情,各種放大解讀,要麼“無中生有”要麼把不那麼嚴重的問題渲染放大,已經偏離了基本事實。

雖然說,真人秀就是拍出來給觀衆看的,明星參加真人秀就得做好被評判的心理準備,但審判式看綜藝也需要恪守一定的邊界和底線。如若是對一個人進行貶低性評價(這與ta是不是明星無關),在沒有相對完整看過節目、或者瞭解片段的前因後果時,在看到KOL或營銷號對ta的負面解讀後,還是請剋制住跟風批評的衝動。哪怕你看了節目真不喜歡ta某一件事的做法,也要謹防擴大化批評、情緒化批評、道德化批評,你以爲自己是透過細節看人品——可你精挑細選的是那些“黑”的細節,結果你是以管窺豹。

不要以爲這就是看個樂子嘛,細想想看,如此網絡“遊街示衆”一個人是很可怕的。這種壞風氣這次落到一個明星身上,你覺得“208萬”活該,你覺得明星黑紅也是紅、搞不好黑着黑着成頂流了;問題是,這種“審判”一旦成風氣就很有可能落到普通人身上——各種素人的聊天記錄被全民公審已是如此,屆時普通人承受的就是實打實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