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陶窯創辦人陳文輝 獲文協獎章

前立法委員、華陶窯創辦人陳文輝(右),獲文化部頒贈文協獎章與證書。(文化部提供)

昔日是上街衝撞政治體制的熱血青年,今日是在高溫環境下燒窯護持文化的使者,前立委、華陶窯創辦人陳文輝,日前獲文化部頒贈「文協獎章」與證書。他表示,退出政壇後,回首向來蕭瑟處,臺灣已經不缺民主,缺少的是文化內涵,「文化有很多面向,有人寫作,有人表演,我從陶藝切入。」

陳文輝得知他以「工藝及文創」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文協獎章」時,激動萬分,淚眼滿眶。他說,他的五舅公祖鄭招益、舅公鄭明祿,叔侄早年都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時的重要推手。華陶窯致力於本土文化詮釋的不懈,竟然是源自於家族叛逆基因傳承的因果。「叛逆與創意,本是一體的兩面。」

創意源自家族叛逆基因

家族沒有任何陶藝淵源。陳文輝說,最初是他的妻子擔任中華花藝老師,發現沒有適合的器皿,夫妻倆才決定創辦華陶窯,燒製屬於臺灣特色的花器。草創時期,他因參與政治而坐牢,都由妻子打點一切,「過了2年,我纔回來和太太一起打拚,還記得我回家時,華陶窯周邊掛滿了黃絲帶,歡迎我回來,講到這裡,我覺得很想哭。」

陳文輝出生於1943年,苗栗苑裡人,在家中排行老大,家裡有8個兄弟姊妹,他認爲,走創作的路,是因爲他的血液裡帶有一種反叛的基因。「我的舅公鄭明祿是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的學生,以前也常常會被政府懷疑,祖母經常帶他去草叢裡躲起來,後來我因爲參加街頭抗爭,我們家常常被約談,爸爸很緊張,祖母淡定說:不用緊張,這是祖傳的。我認爲,創作就是需要這種『反骨』本質,纔能有創意。」

快樂窯主從事燒陶38年

陳文輝說,他燒的陶器是以桃竹苗特產的相思木柴燒,燒完有自然的火痕,呈現獨一無二的質感,「當相思木燒到1250度時,自然落灰會呈現金黃色,讓每一件陶器都有自然火紋,表現獨一無二的美,而且全世界大概只有我們用相思木燒,很特別。」

他表示,許多人常常不知道怎麼區分陶和瓷,陶器有自然的火紋;瓷器則是有許多繪製的花樣,「陶器帶有一種老莊思想,隨緣、適性,奔放自然,瓷器有儒家的內涵,講究對仗和工整。」

從事燒陶工藝38年來,曾從政的陳文輝說,還是經常有人會問他,到底是立法委員還是創作者?「我只能說我曾是一名曾經衝撞威權體制的熱血青年,現在是華陶窯的窯主,38年和許多人一起交流切磋燒陶技藝,獲得很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