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喊賣長榮 假設基礎不符市況
長榮海運近年交付新船、持續強化運力,圖爲第6艘全新2.4萬TEU級貨櫃輪「長彩輪」靠泊臺北港。(本報資料照片)
花旗證券大砍航運股投資評等,上週將長榮由「買進」降至「賣出」,目標價由160元大降至70元,引發譁然。法人點出問題所在,近期運價略有下滑,但平均運價仍高於歷史均值,花旗卻是用航運市場「最恐慌的時候」爲假設基礎去推論,顯然與市況明顯不符。
長榮在市場最低迷的2016年時,規劃造船及改造船舶計劃,是少數能在2023年全新海洋法規即將上路時,做好充足準備的航商,且隨着新船陸續交付營運,以符合未來環保法規,脫硫設備之裝設已有顯著成本優勢、以及全球航線再優化,公司體質已脫胎換骨。
長榮船隊現有203艘貨櫃船,運能逾153.6萬TEU,至2026年尚有57艘各式新船待交,將穩居全球第六大航商,法人圈認爲,長榮現有船隊仍可帶來穩定現金流量,足可充分支應未來資本支出及穩定之盈餘分配規劃。
獲利表現方面,長榮今年首季營收1708.17億元,毛利率達70%,單季獲利來到1013.59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19.16元,營收、獲利及EPS三項指標皆創下單季歷史新高,且以約當現金超過新臺幣2000億元之水平,負債比已低於40%,財務結構顯著改善。
法人認爲,花旗報告中,推估長榮2022年及2023年EPS將分別達54.67元與38.78元,顯示貨櫃業體質不可同日而語,若仍以0.7倍股價淨值比來推估目標價並不合理,且花旗向來給的目標價都是最低,與市場看法明顯相左。
相較於花旗,亞系外資在最新全球海運報告中表示,歐洲塞港惡化,美國塞港問題僅稍稍趨緩,加上上海封城後的出貨量,將支撐運費回升,看好貨櫃業者強勁現金流和獲利前景,重申「買進」長榮,目標價215元。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證券雖然以通膨對需求的衝擊明顯,加上港口堵塞逐步緩解,急單需求可能降低等理由看壞航運前景,但22日出具長榮評等報告後隔天,卻反手買超長榮567張,顯然研究部門與投資部門看法相左,遭質疑是否在玩兩面手法,趁機抄底。